第十四章 伐異關係篇2(1 / 3)

第十四章 伐異關係篇2

三、轉嫁矛盾,借機整人

所謂矛盾轉嫁,即將矛盾轉於他人,以使自己從矛盾中解脫出來,並利用矛盾,從中漁利,矛盾轉嫁包含轉嫁與推向兩層含義。

所謂轉嫁,即是將矛盾轉與他人,自己從中逃脫,轉禍為福,化險為夷。變不利條件為有利條件。所謂推向,即是將強者推向鬥爭第一線、與自己的敵手構成對立麵,為使敵手失敗埋下危機。

矛盾轉嫁法的意義在於:第一,將強有力的人物推到矛盾第一線,與敵手建立對立麵,創造鬥爭的有利條件,使矛盾轉化,達到打倒敵手的目的;第二,可以避免引火上身,置身於對立麵,成為眾矢之的;第三,可以禍水東引,將危機轉嫁他人以減少自己的災難;第四,使用激化手段,挑起他人對敵手的仇恨,借他人之手,達到打倒敵手的目的。縱觀曆史,矛盾轉嫁也有多種有效方法:

效用一:慫恿稱號。

所謂慫恿稱號,即自己專享大利,但又怕引起別人的怨恨,因此,便慫恿他人一起共同謀算,以便分享自己的禍福。秦昭襄王很想稱帝,以顯示自己的尊貴,但怕別國指責自己搞獨尊,於是便派人拉攏齊王,慫恿他稱帝,聲言秦稱王西方,齊則稱王東方,這是所謂同尊,即雙方共分其禍福,有福同享,有禍同當。齊王拿不定主意,便問蘇代。蘇代說:“秦不將帝致於別的國家,卻隻致於齊國,這是對齊國的尊重。如果卻而不受,就辜負了秦國的一片好意。但如果接受秦國的建議,受了帝號並真的稱帝於世,就會使諸侯產生厭惡感。怎麼辦呢?依我之見,大王您應該受之而不稱,應該先使秦國稱帝,使西方諸侯都去奉承他,然後大王才稱帝,捍衛著東方的領地,也不為晚。若秦國稱帝,引起諸侯們的憎惡,這樣就可以將罪過全部歸於秦國,您一點也沒受損害,此不兩全其美?”齊王聽後覺得很有道理,心裏很高興,於是便接受了帝的稱號但卻不公開稱帝,以厚重的禮物禮儀款待秦國使者,讓他回報秦昭襄王。秦國後來也因為諸侯反對,去掉了帝號。實踐證明,蘇代的“受而不稱”,是對付“分禍”的方法之一。

效用二:借死壓眾。

所謂借死壓眾,即先使部下進行某項事務,以解目前急需解決的困難,若此事引起群眾反抗,便轉嫁矛盾,殺死執行者,以緩和群眾的義憤。曹操常出兵打仗,糧米不足,私下裏便問主管糧穀的人,請求他出出點子。主管便獻計說:“可以用小斛來充大斛,這樣就可以解決矛盾。”曹操點頭稱是,便準許主管如法行之。不過,時間不長便有人識破了伎倆,大家都說曹操欺騙士眾。這種輿論傳到曹操,曹操知道這對自己不利,便把糧穀主管找來,對他說:“事到如今,怎麼辦呢?當初點子是你出的。現在鬧得議論紛紛,看來隻有借你之死來對待眾人的輿論了,不然事情就解決不了。”主管不知如何是好,有苦訴不出。很快,主管被斬殺,曹操取其首級說於眾人:“行小斛,盜官穀,斬之軍門。”

效用三:轉禍為福。

所謂轉禍為福,即在大禍臨頭時,借權力來避免禍害,得到福利。《新唐書》記載:李義府外貌柔慕,與人說話,總是麵帶微笑,但他內心裏卻總是另有他想,隻要有不如他意的地方,他便中傷你,所以當時人們稱他為“笑中刀”,也有人稱他為“人貓”。當時,李義府當了中書舍人,兼修國史,進弘文館學士,但卻為長孫無忌所厭惡,長孫無忌上奏述斥李義府。在詔書未下之時,李義府便向舍人王德儉問計,王德儉是許敬宗的外甥,有智謀,好謀事,他向李義府建議:“現時武昭儀(武則天)已得到了皇上的寵愛,皇上打算把她立為皇後,但又怕遭到宰相的議論,所以,一直沒有發出詔書。如果您把這件事明白地說出來,您便可轉禍為福了。”李義府覺得很有道理,使真的奏請皇上,皇上很高興,便召見李義府,並賜給他珍珠一鬥。武昭儀立為皇後之後,李義府等人都得到她的恩賜,委之以重任,後改右相。

效用四:代承其禍。

所謂代承其禍,就是想法使他人主動請纓以承其禍,而將禍患轉嫁出去。戰國時,子貢遊說齊國,使吳代魯受禍。他抓住齊相國陳恒與諸大夫之間的矛盾,對陳恒說:“現在,齊圍攻弱魯不在話下,但功勞卻在大臣身上,與您無關。如此,諸大臣的地位日益增高,但您卻日益受困。如果現在您興師攻吳,大臣們的注意力就會轉移到打仗上,您就可以專製齊國了。”但陳恒怕人懷疑,子貢便獻計說他去遊說吳國,讓吳國先出兵攻齊。子貢見到吳王後說:“齊國將要進攻魯國,之後肯定打吳國,大王您應該伐齊救魯,這樣,您雖然敗於齊,便卻能贏得魯國,吳便成為一霸了。”吳王怕越國乘虛而入,子貢便見越王勾踐,經過一番遊說之後,越王便派兵兩千,助吳伐齊。這樣,子貢設計的代承受禍之計便實現了。弱魯轉危為安,而吳則承受了魯國之禍。

效用五:推惡於人。

所謂推惡於人也叫嫁怨,即將別人對自己的憎恨之心轉給他人。《紅樓夢》裏王熙鳳將大眾之恨轉給探春,就是一例。王熙鳳乘自己生病之機,推舉探春管家,探春想在家政上有一番作為,創立了一套新經濟體製,以補救賈府江河日下、千瘡百孔的經濟,想用一點“小惠”來保全整個家族的經濟利益,但結果卻反而激起了固有的矛盾,加深了經濟政治危機,加速了賈府的崩潰。於是,眾人便將對王熙鳳的憎恨轉到了探春頭上,三四日的功夫,大小事出了七八件,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景象。

效用六:金蟬脫殼。

所謂金蟬脫殼,即當突然出現禍患,無法躲避時,便轉讓他人,蒙混過關,自己卻溜之大吉。《紅樓夢》第二十七回寫到:薛寶釵一天去瀟湘館找林黛玉,走到滴翠亭。忽然聽到亭內有人在竊竊私語,一聽,原來是顰兒在給小紅與賈芸說媒,穿針引線,此事在賈府係大逆不道。正當薛寶釵聽得入神時,小紅忽然想到可能有人,於是說:“不如把窗子都推開,以防有人偷聽”。寶釵猛一驚,知道躲是來不及了,便故意放重了腳步,笑著叫道:“顰兒,我看你往那裏藏!”邊說邊往前趕。亭內小紅與顰兒都怔住了。寶釵笑著說:“你們把林姑娘藏在哪兒?我才在河邊看著林姑娘在這裏蹲著弄水兒呢,我要悄悄地唬她一跳,還沒走到跟前,她倒看見我了,抽身就走,朝東一轉就不見了。別是藏在裏頭了?”一麵說,一麵故意進去搜尋,然後抽身就走。小紅信以為真,顰兒也半日不言語,兩人果真中了寶釵的金蟬脫殼之計,懷疑林黛玉在竊聽。一旦事情敗露,他們必然斷定是林黛玉走漏的消息,從而懷恨林黛玉。

效用七:死有餘智。

所謂死有餘智,即將敵手加於己的禍患,反射給敵手,使敵手與自己同歸於盡。據《吳起兵法》記載:吳起在楚國實行變法,勵精圖治,觸及了貴族的利益,使得貴族們都想殺死吳起。楚悼王死時,宗室大臣操戈作亂,箭射吳起。吳起無處躲身,急中生智,便伏在悼王死屍上。那些作亂者,隻想射死吳起,並沒想到,在射箭時,既射倒了吳起,也刺中了悼王。悼王國葬後,太子繼位,太子下令,將那些箭射吳起並射中悼王屍體的人,統統誅殺。結果,被誅者有七十餘家。史家稱吳起“死有餘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