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孕婦妊娠及產後病防治1(1 / 3)

第一章孕婦妊娠及產後病防治1

什麼是妊娠

妊娠是胎兒在母體內發育成熟的過程。從卵細胞受精開始,到胎兒及其附屬物從母體排出為止,整個過程為10個(40周,以28天為1個“妊娠月”)妊娠月。

胎兒的形成

胎兒是由受精卵逐步發育、生長而成的。

受精和植入

當卵細胞從卵巢排出,經輸卵管傘端進入輸卵管,在輸卵管的壺腹部與適時進入的精子結合,這種結合過程稱為“受精”,這個卵細胞叫“受精卵”。受精卵由於輸卵管纖毛的顫動及平滑肌的蠕動,逐漸向子宮移動,大約受精後4~5天到達子宮腔,在子宮腔內停留3~4天,受精卵分泌一種酶,這種酶能破壞與它接觸的子宮內膜表麵,造成缺口,而侵入子宮內膜的機能層中,這個過程稱之為“著床”(或叫“植入”)。植入約在受精後7~8天;植入部位多在子宮體上部的前後壁。

受精卵的發育

卵細胞受精後即開始發育。最初進行細胞分裂,形成一個實心的多細胞團,狀如桑椹,叫“桑椹胚”;然後細胞繼續分裂,細胞之間形成腔隙,呈囊狀,稱“囊胚”,其壁細胞為滋養層,內部細胞發育較緩,稱“內細胞塊”,並很快分為2層,近滋養層的“外胚層”,近中央的為“內胚層”;2胚層的細胞很快分裂,並形成兩個空腔,外胚層的腔形成“羊膜腔”,內胚層的腔形成“卵黃囊”。羊膜腔的底與卵黃囊的頂合成一圓板,成胚板。受精後3周左右,胚板中軸的後端下凹,並向內、外胚層之間伸展,而形成“中胚層”。以後,這內、中、外3個胚層形成胎兒身體各部分(外胚層將形成神經係統、毛發和指甲等;中胚層將形成肌肉、骨骼、結締組織、循環及泌尿生殖係統等;內胚層將形成消化、呼吸係統的上皮和有關腺體)。

胎兒的發育

卵細胞受精後的2周內稱“受精卵”,3~5周內稱“胚胎”,5周以後稱“胎兒”。妊娠2個月末,胎兒已具人形,各器官已開始形成,此時如果接觸外界不良刺激(如病毒感染、接觸過量X線、有毒氣體等),可能會影響某些器官發育,而致畸形;3個月時外生殖器已發育,已有胎動感覺;5個月時,心髒不斷發育完善,可聞及胎心音;6月末,各器官均已發育,皮下脂肪開始發育;7個月時體重為1000克左右,男性睾丸已下降至陰囊、女性大陰唇已發育(此時若娩出,則已能啼哭、吞咽,但生活能力低弱,必須進行特殊護理);8月末,體重達1500~1700克;9月末娩出則生存能力較好,生存機會較多;10月為足月胎兒。

所謂“成熟胎兒”一般身長45~50厘米,體重2500~3000克,皮下脂肪發育良好,皮膚呈粉紅色、滑潤,其上覆有一層白色油脂(保護皮膚免受羊水浸潤),男嬰睾丸已降至陰囊、女嬰大陰唇已發育。

胎兒附屬物

受精卵除發育成胎兒外,還形成胎兒的附屬物:胎盤、胎膜、臍帶及羊水等。

胎盤及胎膜

胎盤與胎膜由蛻膜、絨毛膜構成。當受精卵植入子宮內膜後,分泌期子宮內膜即變為蛻膜,根據其部位又可分為3種:包在受精卵表麵的“包蛻膜”,位於受精卵與子宮壁問為“底蛻膜”,其餘襯於子宮腔內的為“壁蛻膜”。妊娠早期包蛻膜與壁蛻膜之間有一空隙,妊娠4個月後,此空隙消失,包蛻膜與壁蛻膜互相攏而粘連,形。成胎膜的一部分,底蛻膜形成胎盤的一部分。

由滋養層發育而成為表麵有許多突起的絨毛,絨毛直接從蛻膜中吸收營養,至妊娠4個月後,與底蛻膜接觸的絨毛繼續發育成樹狀分枝,稱“葉狀絨毛”,是胎盤的一部分,其餘絨毛逐漸退化,而後成一層薄膜,稱“滑澤絨毛”,為胎膜的一部分。早期胚胎的羊膜腔在胚板的背側,較小,隨胚胎的發育,羊膜腔亦逐漸擴大,最後與絨毛的內麵緊貼。

所以說胎盤是由底蛻膜、葉狀絨毛及位於內麵的部分羊膜構成的:胎膜則由其餘部分羊膜、絨毛膜及蛻膜構成的。

(2)臍帶

是連接胎兒與胎盤的圓形索狀物。胎兒藉以臍帶從母體獲得養料、氧氣,並排出代謝產物;也可使胎兒在子宮內有一定活動度。成熟胎兒臍帶長50~60厘米,橫切麵直徑10~20毫米,內有2根臍動脈、一根臍靜脈及膠狀基質。

羊水

為無色透明或淡黃色微渾濁的液體,呈中性或弱堿性,含98%水及少量無機鹽、尿素、尿酸、胎毛、胎脂及上皮細胞等。妊娠足月時,羊水量600~1000毫升。羊水可維持一定溫度,並保護胎兒免受外力損傷;還可以預防胎兒與羊膜粘連,以減少胎兒的畸形;分娩時,羊水能傳導子宮壁的壓力,促使子宮頸口開大。

母體的變化

妊娠期由於胎兒生產發育的影響,可以導致母體產生一係列的生理變化,這些生理性變化一般不致為病,故宜加以識別。

生殖係統的變化

子宮增大,其容量由10毫升增至2000~4000毫升,重量也由40克增至1000克左右,肌纖維增殖、肥大,血管豐富,血流旺盛。妊娠40~50天時,因受精卵著床的關係,子宮的形態可以不規則;3個月後,子宮逐漸超出盆腔,升人腹腔。子宮頸呈紫藍色,宮口被粘液塊封住。子宮峽部伸展,變長、變軟,孕末期形成子宮下段。子宮的附屬韌帶增粗、延長。輸卵管增粗變長、充血。卵巢略增大,不再排卵,有妊娠黃體形成。陰道壁皺褶加深、充血、變軟,糖元增多。外陰變軟,著色,有時可見靜脈曲張。

乳房的變化

妊娠初期,乳房可發脹、增大、疼痛,乳頭易勃起;繼而乳頭、乳暈有色素沉著,乳房充血,靜脈迂曲;孕末期,可有黃色初乳分泌。

循環係統的變化

妊娠期循環係統變化較大,由於血容量約增加30%(其中血漿約增40%,血細胞僅增20%左右,造成生理性的血液稀薄現象),血紅蛋白約為U克,紅細胞約為370萬/立方毫米(如果血紅蛋白低於10克時則視為貧血),紅細胞沉降率可增快至30毫升/小時。由於血容量及新陳代謝的增加,心髒搏出量也要增加,心跳所以加速,心髒的負擔當然加重,於妊娠28~36周時最為明顯;隨著子宮的增大,膈肌上推造成心髒向左前上方轉位,而出現心尖搏動左移,心界稍向左擴大,有時在心尖區及肺動脈瓣區可聞及輕度收縮期雜音。

泌尿係統的變化

孕婦的腎髒負擔有所增加(尚需排泄胎產生的代謝廢物),輸尿管因受子宮的壓迫及孕激素的影響而張力降低,尿易停積,故較易產生泌尿繁感染。

皮膚的變化

皮下脂肪增多,可引起腹壁、大腿、乳房等處彈性纖維斷裂,使皮膚出現條狀斑紋(稱“妊娠紋”),初為暗色,陳舊時變白色。前額、鼻柱、上唇、兩頰、乳頭、乳暈、腹中線及外陰等處,可有較明顯的色素沉著。

其他變化

自主神經係統功能不穩定。基礎代謝常增加至25%左右.需要充分的營養以供給熱量。體重增加和身體重心的前移,呈現孕婦特有體態。

常見的妊娠病有哪些

當婦女懷孕以後,由於胎兒發育過程形成母體一定的生理性變化,有時會出現一些與未孕時不同的情況,這不能說是“妊娠病”。臨床常見的“妊娠病”有以下3種:

妊娠惡阻

妊娠早期有時出現晨起嘔吐、惡心、厭食或食欲異常,這是早期妊娠的正常反應,如果不處理有時過一段時間就能自然恢複。但是有的孕婦妊娠後,嘔吐反複發作,甚至完全不能進食,食入即吐,劇烈的嘔吐以致於嘔血等,可以因此而影響胎兒的發育,這種現象稱為“妊娠嘔吐”,也叫“妊娠惡阻”,與妊娠反應是不同的。

妊娠中毒症

有些孕婦在妊娠24周至產後2周之間,會出現以高血壓、水腫、蛋白尿為特征的臨床表現,稱為“妊娠中毒症”。嚴重時可以出現抽搐、昏迷,它是威脅母子生命的嚴重疾病之一,是孕婦特有的疾病。

子宮外孕

受精卵著床(植入)在子宮腔以外的部位發育,統稱為“子宮外孕”,也叫做“異位妊娠”。因其植入部位的不同,而為之分“輸卵管妊娠”“卵巢妊娠”“腹腔妊娠”等,其中輸卵管妊娠約占子宮外孕的98%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