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嬰幼兒教育與保健3
夏季嬰兒宜做健康準備
盛夏到了,烈日、酷暑、蚊子……寶寶的健康麵臨考驗:中暑、曬傷、蚊蟲叮咬等等。不必著急,下麵的建議把問題一一化解,為寶寶做夏季的健康準備。
1.防暑
寶寶,尤其是新生寶寶,體溫調節能力差,散熱能力也差,當環境溫度過高時,極易出現高熱,導致呼吸急促、顏麵潮紅、多汗、哭鬧等症狀。如果沒有及時糾正,還會出現無汗、嗜睡或不吃不哭等症狀,甚至脫水中暑。因此,夏季到來,防暑是第一位的。要想預防感冒,應注意以下幾點:
(1)保持合適的環境溫度。應保持室內空氣新鮮、陽光適宜,有微微的自然風,但應避免直吹風和過堂風。如果室外溫度超過35度,應適當開風扇或空調,使室內溫度保持在25~30度。但不要讓空調和風扇直接對著寶寶吹。體溫調節係統尚未發育完善的寶寶容易感冒、發熱和腹瀉。
(2)適當增減衣物。寶寶的衣物要隨著氣溫的變化適當增減。必要時可給寶寶量體溫,以觀察寶寶是否過熱。
(3)多喂些水。吃奶的嬰兒,每次喂奶之間要喂些水,大一點的寶寶也要多喝水。
(4)勤洗澡。夏天應該每天洗澡,必要時每天洗2次。洗澡後要及時給寶寶擦幹身體,尤其是皮膚的褶處。要新生兒臍帶未脫落之前,還要及時擦幹臍部,防止臍部感染。
2.防痱
痱子大多發生在大汗之後。生痱子的寶寶常因瘙癢而抓破皮膚,引起皮膚感染,甚至引發敗血症、腦膜炎等嚴重病症。防痱要點如下:
(1)不要穿得過多,避免大量出汗。
(2)勤洗澡,勤換衣,尤其是大量出汗後,要保持皮膚清潔、幹爽。
(3)穿透氣性、吸濕性均好的棉質衣服,衣褲寬鬆為好。
(4)不要懷抱寶寶,盡量讓寶寶一個人在涼席上玩,以免將大人的體溫傳遞給寶寶。
(5)不要讓寶寶在塑料布上睡覺,也不要給寶寶脫得光光的,以免皮膚直接受到刺激而生痱子。
(6)多飲水,尤其是涼開水;常喝綠豆湯及其他涼飲料,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少吃油膩刺激性食物。
(7)一旦寶寶生了痱子,勤洗澡是最好的治療方法,洗澡時要用溫水,涼水和熱水均不宜;不要用刺激性的堿性肥皂;洗澡後要立即擦幹。一旦出現癤腫,應帶寶寶去醫院診治,絕不能自行擠壓癤腫,以防感染擴散。
3.防蚊
(1)蚊子不僅吸食入血,幹擾寶寶的睡眠和休息,而且還會傳染瘧疾、乙型腦炎等疾病。所以防蚊是寶寶夏季健康的一大任務。
(2)選擇滅蚊用品。用蚊帳雖然是最理想的滅蚊措施,但難免會有漏網之“蚊”,因此,讓寶寶遠離蚊子的騷擾還要依賴其他滅蚊用品。蚊香點燃後有煙霧,對寶寶的眼睛和呼吸道會產生刺激作用;驅蚊水直接塗在寶寶的皮膚上,寶寶的小嘴不小心碰到,難免會產生不良影響;電子滅蚊燈盡管安全,但其光亮會影響寶寶入睡。電蚊香是比較合適的滅蚊用品,但父母在選購電蚊香片時,一定要查看它們的配方,好的電蚊香片采用的是高純度的菊脂,無氣味,刺激性極小。
(3)選擇滅蚊時間。蚊子的活動習性是:早晨天亮之後,室內的蚊子往外飛,黃昏天暗後,室外的蚊子往室內飛。因此,滅蚊的最佳時間是黃昏。噴灑前將門窗關好,向室內各處均勻噴灑,噴灑半小時後再進房。如果使用電蚊香片,最好是睡前插上電源。
(4)選擇滅蚊的重點部位。牆角、天花板、床底和座椅背後等,這些陰暗的角落,是蚊子最喜歡躲的地方,因此,噴射氣霧劑的時候,要特別留意。
4.防曬
(1)戴上太陽帽,陽光很強時,還應該穿一件薄的、淡色的襯衫以遮擋陽光。
(2)戴一副兒童太陽鏡。太陽鏡可以過濾紫外線,防止損傷寶寶的眼睛。寶寶的太陽鏡最好用防碎材料製成,以防眼鏡破碎傷害寶寶。
(3)出門前半小時塗上防曬霜。選擇防曬霜時,要了解其防曬指數(SPP)。在普通狀態下,皮膚經日照15分鍾後會變紅,而使用防曬霜後,7個半小時後皮膚才會出現紅斑。因此,寶寶在陽光下呆的時間越長,用的防曬霜的防曬指數也應越高。
(4)補塗防曬霜。防水的防曬霜不是百之分百防水的,出汗、遊泳、用毛巾擦汗都會減弱防曬霜的功能。所以,每隔3小時,應該為寶寶重新塗抹一次,尤其是耳朵、鼻子和額頭,這3個地方最敏感,也最容易被陽光灼傷。
嬰兒冬季保健宜注意五點
1.避免著涼
冬日寒潮多,氣溫變化大,嬰兒易著涼、感冒,常會引起許多大病,如肺炎、心肌炎、大葉性肺炎、急性腎炎,因此冬季要給嬰兒保暖,避免著涼。
2.保護皮膚
冬季寒冷幹燥,嬰兒皮膚中水分散失多,皮脂腺分泌少,皮膚易幹裂發癢,讓嬰兒多吃蔬菜、水果,多喝開水,並常用熱水洗手、腳、臉,再適當搽點護膚霜。
3.注意室溫
冬季對人體的適宜溫度是18℃,如高於23℃時,人就會感到頭暈、疲倦。另外,如果室內外溫差大,則易感冒。
4.多曬太陽
陽光中的紫外線能殺滅人體表麵的病毒和細菌,幫助幼兒對鈣、磷的吸收,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此外,陽光也能提高紅細胞的含氧量和增強皮膚的調溫作用,以及能增強神經係統的活動機能,有利嬰兒的體質。
5.不坐涼地
冬季地麵的溫度很低,嬰兒坐在上麵,體內的熱量就會大量散發,容易感冒。
如何防止寶寶皮膚搔癢抓傷皮膚
(1)寶寶的衣物材質應以棉質為主,避免給寶寶穿緊身的衣物。
(2)蓋被應使用毛巾被,避免化學纖維材質。
(3)清洗寶寶衣物的清潔劑,不可添加任何化學物質。
(4)室溫維持22℃左右。
(5)保持環境衛生、通風,做好防蚊措施。
(6)不要因為天冷,而給寶寶穿太多衣物,以免排汗不良,造成細菌感染。
嬰兒便秘宜早治
提到便秘,許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就是很久沒有大便了”,事實上除了大便次數,包括大便質地的軟硬、排便時用力程度、疼痛與否等,都可以判別是否便秘。
對嬰兒來說,出生後1周內的新生兒,平均每天排便4次,而哺喂母乳的嬰兒可以多至6~7次;1歲左右的嬰兒約每天2次,到了4歲左右,就和大人差不多,每天2~3次,都算是正常。所以,大便質地的軟硬、排便用力程度、疼痛與否等等,就遠比排便次數重要。父母平常一定要多注意兒童的排便狀況,並實時進行改善。便秘本身並不是疾病而是種症狀,新生兒及嬰兒早期發生便秘,除了少數是源於器質性病變外,大部分都屬於功能性便秘,也就是因為“憋便”所造成的,即刻意壓抑,大量的大便長久撐漲直腸,水分被吸收近幹,排便就變得困難疼痛。
以下情況都可能會造成嬰兒憋便:
(1)嬰兒後期母奶換成配方奶或牛奶時,大便變得硬而少,導致排便困難產生肛裂,嬰兒因怕痛不便。
(2)幼兒時期,過早強迫或不當的大小便訓練,會使其過度緊張而排不出來。
(3)小學生則可能因為上學時上廁所不方便而忍便,如果父母未在此階段好好處理,就可能會開始惡性循環。
如果是屬於急性便秘,隻要多攝取水分與纖維素就可以矯正。當父母發現小朋友開始有不敢大便、大便疼痛、出血等狀況時,就可能是已經便秘了一段時間,此時應該前往醫院治療,可以借助一些藥物使腸內大便清除幹淨,直到小朋友不再有忍便的行為時,才有機會進入良性循環,否則,通常治療前的病程拖得越久,治療所需時間也越久,複發率也會偏高。
嬰兒出牙晚忌盲目補鈣
嬰兒牙齒從無到有,出牙時間的早晚及出牙的順序,都是做父母非常關心的事,因為這是評價小兒生長發育狀況的一個指標。
健康的嬰兒,一般在出生後6~7個月就開始出牙。有些家長看到自己的孩子8~9個月還沒出牙,心裏非常著急,認為孩子可能缺鈣,牙才長不出來。於是,有些家長就給孩子服魚肝油和鈣粉,並且加量地服用。這種做法是不妥的,往往有損孩子的健康。僅僅根據小兒出牙時間的早晚,並不能斷定是否缺鈣。即使是缺鈣引起出牙晚,也不能盲目補鈣,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如果家長擅自給嬰兒大量服用魚肝油、維生素D、注射鈣劑,很容易引起中毒,給孩子帶來痛苦。
小兒出牙早晚主要是由遺傳因素決定的,有的小兒出生後第4個月就開始出牙,也有的孩子要到10個月才出乳牙。假如10個月以後乳牙仍未長出,也不必緊張,隻要孩子身體健康沒有其他毛病,晚到1周歲時出第1顆乳牙也沒關係,隻要注意喂養,合理又及時添加輔助食品,多曬太陽,嬰兒,的牙齒會自然長出來的,如果孩子不出牙,並伴有其他異常時,可去醫院檢查治療,切不可濫用藥物。
嬰兒忌用滴鼻淨
嬰兒的小鼻腔,稍有感冒或異物很容易引起鼻阻塞,以致發生吸奶困難等,有時被嗆得哇哇大哭。有的父母因此而驚惶,有的則忙用治鼻阻塞的藥如滴鼻淨點上幾滴。殊不知,這樣處理會引起嬰兒中毒。
“滴鼻淨”是苯唑啉的商品名,為一種擬腎上腺素藥,局部應用有收縮血管的作用,人們常以其0.1%濃度的溶液滴鼻治療炎性鼻充血,主要供成人使用。這種藥比其他治療鼻充血的藥物副作用多,長期應用可出現鼻溢,頭痛等症狀,故國外都不主張應用。嬰兒鼻黏膜嬌嫩,對藥物的耐受力低,加上鼻腔黏膜吸收藥物迅速而完全,因此,嬰兒用“滴鼻淨”滴鼻,極易引起中毒,造成麵色蒼白、四肢發冷、咽紅、呼吸困難、心率加快等,甚至危及生命。
嬰兒鼻塞,如無其他全身症狀,應首先用棉簽清除鼻涕和異物,如仍不通,鼻塞嚴重,可滴少許薄荷油,也可以用0.5%麻黃素溶液點鼻,每次1滴,間隔不應少於4小時。
嬰兒患口鵝瘡忌用抗生素治療
鵝口瘡,是一種曲黴菌感染引起的病症,多見於嬰幼兒。常通過產婦陰道、喂乳器和乳母奶頭而傳染給嬰兒。因為真菌對一般的抗生素不敏感,所以用抗生素、磺胺類等消炎藥無效,有時甚至會使黴菌繁殖更快,加重病情。
正確的治療方法是使用殺黴菌的藥物,用1%~2%紫藥水塗口腔,每日塗2~3次,或用製黴菌素藥液塗抹,也可用冰硼散塗於患處;用2%~3%的蘇打水衝洗患處也有較好的療效。
嬰兒院用外用藥切記過量
嬰兒的皮膚發育尚不健全,許多外用藥容易穿透,特別是皮膚黏膜有創傷或發生炎症時,嬰兒皮膚吸收藥物更加迅速。嬰兒應用外用藥物過量而發生中毒事故並不少見,如用新黴素軟膏過量引起耳聾;用皮質激素軟膏過量發生全身浮腫;用硫酸阿托品滴眼引起嘔吐、呼吸急促、嗜睡;用酒精溶液濕敷引起嗜睡、呼吸困難;用薄荷腦擦洗引起呼吸困難、紫紺;用紅汞過量能引起汞中毒等等。因此,嬰兒的皮膚、耳、鼻、眼、口腔、肛門等部位需要使用外用藥時,不論是水劑,還是軟膏、乳膏或粉劑,均應特別注意。必需應用這些藥時,應控製藥物的濃度和劑量,及塗抹的麵積和次數等,同時,在用藥物過程中還應嚴密觀察,以防止由於皮膚或黏膜吸收了過多的藥物而發生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