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驕矜之忍
驕矜,是指一個人驕傲專橫,傲慢無禮,自尊自大,好自誇,自以為是。這樣的人在現實生活中還是經常能看到的,具有驕矜之氣的人,大多自以為能力很強,很了不起,做事比別人強,看不起他人。由於驕傲,則往往聽不進去別人的意見;由於自大,則做事專橫,輕視有才能的人,看不到別人的長處。
驕矜對人對事的危害性是很大的。這一點古人認識得十分清楚。
《管子·法法》中說:“凡論人有要:矜物之人,無大士焉。彼矜者,滿也。滿者,虛也。滿虛之物,在物為製也。矜者,細之屬也。”這段話告訴我們,評價一個人,是有一定的標準的,凡是能夠做出一番偉大事業的人,沒有一個是具有驕矜之氣的人。那些驕傲矜持之人,是自滿的表現,是空虛的表現,這不是什麼好事。《尚書·革命》中這樣闡述道:驕傲、荒淫、矜持、自誇,必將以壞結果而結束。同樣的看法在《說苑·叢談篇》中也有:“富貴不與驕傲相約,但驕傲自然而然地隨富貴出現了;驕傲和死亡並沒有聯係,但死亡也會隨驕傲而來臨。”
一代名君唐太宗對侍臣說:“天下太平了,自然驕傲奢侈之風容易出現;驕傲奢侈則會招致危難滅亡。”
宋朝名將狄青任樞密使的時候,自恃有功,十分地驕橫傲慢,得罪了一些人。當時文彥博執掌國事,建議皇上調狄青出京作兩鎮節度使,狄青不服,向皇上陳述自己的想法說:我沒功,怎麼能接受節度使的任命?我沒有犯罪,為什麼要把我調離京城呢?皇上宋仁宗覺得他說的有些道理,就沒有再怎麼樣,而且稱讚狄青是個忠臣。文彥博對仁宗說:太祖不也是周世宗的忠臣嗎?太祖得了軍心,就有了陳橋兵變。仁宗聽了這番話,嘴上什麼也沒說,但同意了文彥博的意見。狄青對此毫無所知,就又到中書省去為自己辯解,仗著自己的軍功還是不想去當節度使。文彥博則對他說:讓你出去當節度使沒有別的原因,是朝廷懷疑你了。狄青一聽此話後退數步,驚恐不安,隻好出京。朝廷每月兩次派使者去慰問他,隻要一聽說朝廷派人來了,狄青就恐懼不已,不到半年,就發病身亡了。可見驕矜不忍是難以成大事的。狄青自恃有功,於是驕傲起來,結果是什麼呢?是自損其身。人要忍驕,不自以為是,要克驕防矜,謙恭待人,禮賢下士,才能獲得他人的支持和擁護。
唐代的杜審言,字必簡,是杜甫的祖父。唐中宗時做修文館學士,為人恃才自傲,曾對人說:“我的文章那麼好,應該讓屈原、宋玉來做我的衙役,我的字足以讓王羲之北麵朝拜。”杜審言有些太自不量力了,所以被後世的人們所嘲笑。這樣驕傲自誇隻能是顯出了他的見識的短淺,並沒有人認為他的才能真的有那麼大。驕矜不忍隻能是貽笑大方。
《勸忍百箴》中對於驕矜這個問題這樣說:“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諸侯驕人則失其國,大夫驕人則失其家。魏侯受田子方之教,不敢以富貴而自多。蓋惡終之釁,兆於驕誇;死亡之期,定於驕奢。先哲之言,如不聽何!昔賈思伯傾身禮士,客怪其謙。答以四字,驕至便衰。斯言有味,噫,可不忍歟!”
這段話意思是說,金玉滿堂,沒有人能夠把守住。富貴而驕奢,便會自食其果。國君對人傲慢會失去政權,大夫對人傲慢會失去領地。魏文侯接受了田方子的教誨,不敢以富貴自高自大。驕傲自誇,是出現惡果的先兆;而過於驕奢注定要滅亡。人們如果不聽先哲的話,後果將會怎樣呢?賈思伯平易近人,禮賢下士,客人不理解其謙虛的原因。思伯回答了四個字:驕至便衰。這句話讓人回味無窮,咳,怎麼能不忍耐呢?
確實是這樣。現代人最大的問題,就是驕矜之氣盛行。幹罪百惡都產生於驕傲自大。驕橫自大的人,不肯屈就於人,不能忍讓於他人。做領導的過於驕橫,則不可能很好地指揮下屬,做下屬的過於驕傲則會不服從領導。做兒子的過於驕矜,眼裏就沒有父母,自然不會孝順。
驕矜的對立麵是謙恭、禮讓。要忍耐驕矜之態,必須是不居功自傲,自我約束,克製驕傲的產生。常常考慮到自己的問題和錯誤,虛心地向他人請教學習。
在克服驕傲自大,培養謙恭禮讓的品質方麵,古人為我們做出了不少榜樣。
據《戰國策》記載:魏文侯太子擊在路上碰到了文侯的老師田子方,擊下車跪拜,子方不還禮。擊大怒說:“真不知道是富貴者可以對人傲慢無禮,還是貧賤者可以對人驕傲?”田子方說:“當然是貧賤的人對人可以傲慢,富貴者怎敢對人驕傲無禮?國君對人傲慢會失去政權,大夫對人傲慢會失去領地。隻有貧賤者汁謀不被別人使用,行為又不合於當權者的意思,不就是穿起鞋子就走嗎?到哪裏不是貧賤?難道他還會怕貧賤?會怕失去什麼嗎?”太子見了魏文侯,就把遇到田子方的事說了,魏文侯感歎道:“沒有用田子方,我怎能聽到賢人的言論?”
富貴者、當權者自身本來就容易有驕傲之勢,看不起地位不如自己的人。但是作為統治者,如果不能禮賢下士,虛心受教,他就可能因為自己的驕矜之氣而失去政權,富貴者則可能因此失去自己的財勢。
相同的例子還有《左傳》中記載的在成公二年發生的一件事。當時魯國和衛國憂慮齊國會來攻打他們,都到晉國去搬兵要討伐齊國。晉國派禺郤克率領中軍,士燮為上軍之將的輔佐,樂書帶領下軍,去救魯國和衛國,在華泉打敗了齊軍,俘獲了齊國的車右逢醜父。齊國用甑和玉賄賂晉國,並答應把侵占魯國和衛國的土地還給他們,以此作為求和的條件。於是晉國的部隊班師回朝。晉景公慰勞將士們說:“都是你們的功勞。”郤克回答說:“這是你教導有方,更全憑將士們的努力,我又有什麼功勞呢?”士燮回答說:“是荀庚指揮的好,是都克控製全軍,我又有什麼功勞?”作為臣子的,如果都能如此謙虛,不居功自傲,那該多好,後人聽了,都將稱讚他們賢明。三位將軍能夠獲勝而歸,最重要的怕是他們謙恭相讓,精誠團結的結果。
還有西漢人龔遂,字少卿,是山陽南平人,因為明經及第做了官。龔遂為人忠厚剛烈,有節操。昭帝時做渤海太守,在任多年。皇上派使者召他回去,龔遂手下的議曹王生願意跟他一起去。而功曹認為王生向來愛喝酒,而且喝起來沒有節製,不同意他一個人去。龔遂不忍心拒絕王生,就讓他跟著到京城去。到了京師王生每天隻喝酒,不理會龔遂。有一天碰上龔遂被召進宮的時候,王生在後麵追著喊道:“太守先停一下,我有話對你說。”龔遂返回來,問他有什麼話說。王生說:“皇上如果問你是怎樣治理渤海的,你不能擺自己的功,回答時應該說是聖上的功德,並不是小臣的功勞。”龔遂接受了他的意見。到宮中之後,皇上果然問他治郡的情況,龔遂照王生說的那樣回答了皇上的提問。皇上十分賞識龔遂的謙和作風,並笑著說:“你從哪兒聽到的長者之言?”龔遂於是回答說:“我不知道這些話,這是我的議曹王生教給我說的。”皇上認為龔遂年老了,拜他為水衡都尉。
東漢劉昆,字桓公,是陳留人,梁孝王的後代。小時候學習禮儀,學習施氏的《易》。光武帝時,先做江陵令。江陵縣連年發生火災,劉昆就向火叩頭行禮,火就滅了。後來他做弘農太守時,老虎都背著小老虎渡河跑了。光武帝聽說此事覺得很驚異,提拔他做了光祿勳。光武帝問劉昆:“你以前在江陵的時候,使風熄火滅;後來做弘農太守,老虎北渡逃走;你推行什麼德政,而達到這樣的結果?”劉昆回答說:“這不過是偶然碰上罷了。”皇帝身邊的人都笑他老實愚訥不會自誇,而光武帝感歎道:“這才是長者的話呀!”回頭叫人記在史策上,用來警醒世人。
如果一個人喜歡自大自誇,就算是有了一些美德,有了一些功勞和成績,也會喪失掉。過分炫耀自己的能力,看不起他人的工作,就會失去自己的功勞。北魏賈思伯,是益都人。武帝時做任成王澄手下的軍司。到肅宗和明宗時,又讓思伯做侍講,也就是老師。皇帝也跟思伯學《春秋》。賈思伯地位雖然很尊貴,但對下人很平易,對賢人很尊重。有人問他:“您為什麼能做到不驕傲?”賈思伯說:“驕傲必然伴隨衰敗,天下哪有富貴恒定不變的道理?”當時人認為這是很高明的見解。
固執自己的見解的人,會不明白事理;自以為是的人,不會通達情理;自傲者,不會獲得成功;自誇的人,他所得到的一切都不會保持長久。
以上我們可以看到,驕矜不忍危害很大。作為統治者驕傲自大,不能以平等的態度待人,則會失去人才,失去人心,最後也必然要失去江山。作為統帥如果產生驕傲情緒,則驕兵必敗。即使普通人,自以為是也會眾叛親離,難以成事。隻有謙虛、聽勸、忍耐驕矜之情的增長,謙和對人,才能無往而不勝。謙受益,驕致敗,可謂千古一理。
蔡邕禮遇王粲
王粲是建安文壇上一顆明星,當他的才華還沒有被世人認可的時候,蔡邕早已是家喻戶曉的名人了。然而蔡邑卻能夠居才不傲,慧眼識才,對毫無名氣的王粲禮遇有加,實在是驕矜之忍的最好範例。王粲是“建安七子”中文學成就最高的一個人。
王粲早熟早慧,少年時代便博覽群書,才思出眾,筆下功夫不同凡響,因此,小小年紀便很有名聲。當時人說王粲有過目不忘的本領。一次,年輕的王粲與一位朋友同行時,見到路旁一塊石碑,兩人停下來將碑文讀了一遍,又繼續趕路了。走了一段路,這位朋友想驗證一下王粲的記憶力,於是對王粲說:“先生剛剛看過的碑文,還記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