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向古代帝王學手段1
李世民:用人不避親疏的手段
故事回放
有人說:“用藥治病與用人治國如出一理。”這話表麵看來毫不相幹,但隻要透過表麵,稍加比較、就不難發現,二者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事雖迥異,情同一理。如同良醫治病人之病需要使用有特殊效能的藥材一樣,明君治國家之“病”,則需要使用有特殊才能的人才。唐大宗李世民就是這樣一位善用人才以治國家之“病”的明君,他深諳用人不避親疏之手段的奧妙。以下兩則小故事可以明證。
故事一:武德九年(公元626年),隱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欲謀害太宗,長孫無忌請太宗先發製人,誅滅建成、元吉。六月四日,長孫無忌與尉遲敬德、侯君集等九人,入玄武門,討建成、元吉,誅滅二人。太宗入東宮為太子,授予長孫無忌太子左庶子的官職,到太宗即皇帝位之後,長孫無忌升任左武侯大將軍。
貞觀元年(公元627年),長孫無忌任吏部尚書,以功居第一,進封齊國公。太宗因長孫無忌是佐命元勳,又為外戚,禮遇尤重,常讓他出入寢宮。同一年,太宗又授予他尚書右仆射。
當時,有人上密表,稱長孫無忌權寵過盛。大宗把表章給長孫無忌看,說道:“我與您君臣之間,所有的事都無猜疑。若各懷所聞而不言,則君臣之意無法溝通。”於是召集百官,對他們說道:“我現在有兒子,但都還年幼,長孫無忌對我,的確有大功,現委任他,猶如自己的兒子。疏遠的人離間親近的人,新人離間舊人,叫做不順,這是我所不取的。”長孫無忌深以滿盈為戒,懇請辭去朝廷機密要職,長孫皇後也替他向太宗陳情。太宗不得已,解除了長孫無忌尚書右仆射的職務,而授予開府儀同三司。
貞觀七年(公元633年),李世民再拜長孫無忌為司空,長孫無忌堅決推辭,太宗不許。長孫無忌又通過高士廉啟奏太宗道:“臣有幸居於外戚的地位,恐怕給皇上招來對親屬有私心的不好的名聲,冒昧地以死請求!”
太宗說:“我委任官員,必定選擇才德兼備的人。若才德達不到標準,縱然是與我關係極近的親屬,我也不會隨便授予官職,例如對襄邑王李神符就是這樣;若才能有所適宜,即使是與我有仇怨的人,我也不會拋棄他們,對魏征等人就是這樣。我若僅僅因為長孫無忌是皇後之兄,就應該多贈給他一些子女金帛,何必委任他重要的官職?這是用他的才與德啊!長孫無忌聰明穎悟,很有軍事謀略,這是各位所知道的,所以我委任他以朝廷要職。”長孫無忌又上奏章懇切推讓。太宗以詔書回答道:“過去,黃帝得力牧而成為五帝之先,夏禹得咎繇而成三王的始祖,齊桓公得到管仲而成為五霸之首。我從作藩王時起,就以您為心腹之人,終得掃清宇內,君臨天下。按照功績、才能、威望來衡量,尤其稱職,故授此官,不宜過分謙讓。”
故事二:太宗任人惟賢,用人不避仇怨,他重用魏征也是其中一個典型的例子。
魏征原投李密,後歸竇建德,建德兵敗被擒,魏征與裴矩西入關,隱太子李建成引魏征為洗馬。魏征見大宗的功業越來越大,常勸李建成及早除掉太宗。到玄武門之變,李建成被殺。太宗派人召魏征來,對他說。“你離間我們兄弟,為什麼?”魏征說:“皇太子若聽我的話,必無今日殺身之禍。”太宗一向器重魏征的才幹,任命他為詹事主簿。太宗登皇位,拜魏征為諫議大夫,封钜鹿縣男。太宗即位後,勵精圖治,多次引魏征入寢宮,詢問國政得失。魏征有經國之才,性格耿直,不屈不撓,對他的話,太宗大都欣然采納。魏征也喜逢知己之主,盡心竭力,知無不言。
很難怪李世民後來把魏征形容成是他的一麵鏡子,委實一點也不誇張。
手段點撥:
長孫無忌雖貴為皇後之兄,但太宗看中了他治國、用兵的非凡才能,故而不懼任親之嫌,力排非議,委以重任。李神符即使貴為皇叔,隻因他才能平庸,太宗對他僅僅封王而已。魏征輔佐隱太子李建成時,曾慫恿李建成殺害太宗。若依常規,魏征死有餘辜,決無活命之理。但太宗看中了他安邦定國的才能和不屈不撓的性格,不計前仇,委以重任。這些難道不是唐太宗的用人、管人的高明手段嗎?
武則天:興酷吏除酷吏
故事回放
武則天,山西文水人,在李世民時代入宮作了宮人。她勾搭上了太子李治,在李世民死後通過李治登上了皇後的寶座。後來又自己稱帝,國號大周。但是李唐王朝還深得人心,對於武則天的統治並不認可,時常有反對的聲音出現。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武則天下定決心要壓倒這些反對的勢力。這個時候,政權在她的手裏,她就堂而皇之的任用了一批聽她話的官員,讓他們去完成監督人們,排除異己的任務,這些人就是後人所稱的“酷吏”。
唐代審訊犯人的地方是大理寺和刑部,武則天是皇帝,不可能事必躬親。而且一些棘手的案件也不能太過張揚,為此,她隻是把接見告密者的權力牢牢地抓到自己手中,即使這樣,她的工作量也相當繁重。武則天於是親自挑選出來一批秉承她的意誌辦事的人來擔任大理寺和刑部的官員;這些人無疑成了她的私人法官,讓她想要推行的恐怖政治得以實施和發展。
這些人天性殘酷冷血,奸詐狡猾,他們靠告密而升官後,審案、判案的手段極為殘酷。他們體會了女皇的心思,根本沒有什麼秉公審理的概念。完全是動用大刑,發明了許多令人難以想像的刑具。
在這些小人和五花八門的殘酷刑具麵前,犯人們個個望而生畏,聞之喪膽,哪裏還敢分辯半句?沒有罪的人如果不招,還沒等有機會分辯就被折磨死了,還不如招了,省得皮肉受苦。所以沒罪的也自稱有罪。這些酷吏們並不停留在對犯人的審判上,他們采用一種新的審訊法“牽連法”,就是盡可能的多加牽連。此法得到了武則天的讚賞,於是刑殺之風大開,酷吏們重設嚴刑,許多人受刑不過,便誣告他人,以保性命,以至於社會上人心惶惶。
做這樣的事情,士大夫很少有願意的,所以這些酷吏多是些閭巷、市井小人,既無文才,又無武功。對武則天來說,這些酷吏們隻是她為了鞏固統治,實施恐怖政策時必需的工具。但是這樣的人畢竟不得力,因此,武則天格外重視有背景的人來幹這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