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
我把周長比作我們的信仰,把麵積看成我們幾年來物質需求的增長。我們的祖國正在和平崛起,人民物質生活水平正在提高,然而正如那個圓一樣,當它從尋找物質轉變成尋找圓時,周長一點點被吞噬,正如我們的信仰在一點點地缺失。
周國平說:“現代生活的特點之一是靈魂的缺失。”是的。人們帶著冷漠的表情像遊魂一樣行走;網絡上的刀光劍影;舞廳裏的燈紅酒綠;人們綿裏藏針,筆裏帶刀,鉤心鬥角……沉湎迷失像塵埃一樣迷漫於各個角落。舒婷的詩寫到:“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剛從神話的蛛網裏掙脫。”我困惑了,難道剛從對神話的頂禮膜拜中倏然醒悟,我們就立即墮入黑與白的另一個極端,一如邏輯上的排中律?
當王朔罵罵咧咧掘魯迅的墳塋時,一位支持者(好像還是位作家)說:“什麼年代了,還搞偉人崇拜!”此人有非凡之覺悟(倘若人人有此覺悟,則大同世界可計日程功),我建議他把鬱達夫也否定一下。鬱達夫說:“有了偉大的人物的出現,而不知崇仰、愛戴、崇敬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
若偉人尚且不能崇拜,是否信仰之跫音已漸行漸遠?我困惑了。
阿Q臨死前有句豪言壯語:“過了二十年又是一個……”阿Q的忘卻精神是他的祖傳寶貝。我疑心靈魂的缺失是因為忘卻精神已進化得淋漓盡致。
幾十年的光陰磨滅了許多,也洗滌出許多。
當影星趙薇穿著印有日本海軍旗圖案的服裝在紐約街頭作秀時,我們能僅僅責備她嗎?她的無知不正是我們的無知嗎?她的忘卻不正是我們的忘卻嗎?
我在另一些事中堅定了我的想法。
日本至今不願懺悔,岡森正宏公然為東條英機等甲等戰犯辯護,小泉首相每年都要參拜靖國神社,並得到近半數民眾的支持。而同在歐亞大陸,在以色列猶太受難者紀念碑前,德國總理毅然下跪,德國民眾帶著小孩進行教育。
在對比中我感到荒涼。日本竟能在譴責的口水流淌成的河流中安然泅渡!是否我們該想想自身的問題?為何龐大的中華無法顯出令人振懾的魄力。
我在作家張抗抗的《沙之聚》中找到了答案:當風滲透沙子,風的需要成為沙子的需要,沙子便走動起來,舞蹈起來,最終完成它(鳴沙山)的屹立。
人心之聚正如這沙之聚,信仰就是那滲透沙子的風。一盤散沙,何以有威懾力?
看著那規範、穩定、大麵積卻短周長的圓,我又想起了紅柯所說的:“一個軟弱的民族,一個血氣不足的民族,你不能光指望它長個子。”什麼時候,我們能讓信仰回歸,讓靈魂在場,讓民族重塑血氣?我依舊困惑。
“秋水共長天一色,落霞與孤鶩齊飛。”這千古的名句出自那有著文學天賦的王勃,多麼詩情畫意的詩句,多麼有才的詩句啊!今天,本人就來談一談這位“傑中之傑”。
我懷疑
我懷疑,到底我懷疑什麼呢?且看我列一道文學證明題:
證明題:我懷疑王勃的死。
求證:他不是溺水而死,是自殺而死的。
證明:∵“王勃自幼聰慧好學,為時人所公認。《舊唐書》本傳謂王勃:‘六歲解屬文,構思無滯,詞情英邁,與兄才藻相類,父友杜易簡常稱之曰:此王氏三珠樹也。’又有楊炯《王勃集序》說:‘九歲讀顏氏《漢書》,撰《指瑕》十卷。十歲包綜六經,成乎期月,懸然天得,自符音訓。時師百年之學,旬日兼之,昔人千載之機,立談可見。’太常伯劉公稱王勃為神童。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王勃上書右相劉祥道,中有‘所以慷慨於君侯者,有氣存乎心耳’之語,求劉祥道表薦。劉即表薦於朝,王勃乃應麟德三年(666年)製科,對策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職。此時的王勃,才14歲,尚是一少年。”
∴他是一個公認的神童,一位公認的才子文人。
又∵“沛王李賢聞王勃之名,召王勃為沛府修撰,十分愛重他。當時諸王經常鬥雞為樂,王勃鬧著玩,寫了一篇《檄周王雞》,不料竟因此罹禍,唐高宗認為是使諸王鬧矛盾,將王勃趕出沛王府。其實王勃此次受打擊,並非真的因《檄周王雞》而觸怒高宗,而是因才高被嫉,所以楊炯《王勃集序》說他‘臨秀不容,尋反初服’。王勃被趕出沛王府後,便去遊蜀,與楊炯等放曠詩酒,馳情於文場。《舊唐書·楊炯傳》說:‘炯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以文詞齊名,海內稱為王楊盧駱,亦號為四傑。”
∴他遇到了人生的第一次打擊。
又∵“在虢州參軍任上殺死自己所匿藏的官奴而犯罪。鹹亨二年(671年)秋冬或第二年年初,王勃從蜀地返回長安參加科選。他的朋友淩季友當時為虢州司法,說虢州藥物豐富,而他知醫識藥草,便為他在虢州謀得一個小小的參軍之職。就在他任虢州參軍期間,有個叫曹達的官奴犯罪,他將罪犯藏匿起來,後來又怕走漏風聲,便殺死曹達以了其事,結果因此而犯了死罪。幸虧遇大赦,沒有被處死。此事甚為蹊蹺,王勃為什麼要保護罪犯曹達,既藏匿保護又怎能將其殺死。據新舊《唐書》所載,王勃此次被禍,是因情才傲物,為同僚所嫉。官奴曹達事,有人懷疑為同僚設計構陷王勃,或者純屬誣陷,不無道理。總之王勃兩次遭受打擊,都與他的才華超人有關。這次被禍,雖遇赦未丟掉性命,但宣告了他仕途的終結,也連累了他的父親。王福峙因兒子王勃犯罪,被貶為交趾縣令,遠謫到南荒之外。”
∴他遇到了人生的第二次打擊。
綜上所述,王勃受到了莫大的打擊,有一些厭世的情感,一代才子文人懷才不遇,分別遭受到兩次不同程度的打擊,所以在他遠行到交趾去看望父親的時候,在船上望著無邊無際的大海,懷著一腔愁憤跳入海裏,離開了他不再留戀的人世,雖說別人說王勃不會遊泳,但又有誰能保證王勃真的不會遊泳呢?所以,我在這裏有資格地說,“我懷疑王勃的死不是溺水而死,是自殺而死的。”
這是我對王勃死的一些見解,但真的要證明我的觀點是對的,是多麼不可能的事,除非,王勃重現人世,但是,他肯定不會,因為世途險惡,他早在幾千年前厭倦了!
醫術高明的王勃?
王勃,一般都知道他是初唐四傑之首,卻很少有人知道他學過醫,而且有一定的造詣。
王勃隻活了27年短促的生涯,但饋贈給後人一份豐厚的遺產。他在十幾歲肘,以《滕王閣序》而聞名,一時傾倒許多名公巨卿。後來馮夢龍在《三言》中以“馬當神風送滕王閣”為題演繹出一段關於王勃撰寫此序的神話故事,形象地描繪出“如有神助”、“神來之筆”的創作意境。因為王勃留下了許多像《滕王閣序》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等這樣的名篇佳句,文學名氣太重,以致掩蓋了他的許多孝行和醫跡。在古代,許多讀書人都懂醫道,乃是因為他們把掌握醫學知識視作為人兒女盡孝道的技能和表達孝心的一種具體行動,乃至後來發展成為衡量為人子者是否具有孝心的一項基本標準。
王勃很孝順他的父親,他的父親要王勃學醫時,他說:“太子不知醫,古人以為不孝。”王勃就謹遵父命去學醫。他尋訪老師,當得知長安曹元有秘術,便前去求教,師事五年。學醫艱苦乏味,但他無怨無悔,從周易章句學到黃帝《素問》、《難經》。他不僅盡得其要,而且達到了一定境界。他“伏習五年”醫道,“升堂睹奧”,以學習《素問》、《難經》的心得去學習“氣功導引”、“導引元氣”,自覺“滓穢都絕,精明相保”,實際是他學習《難經》後的現身說法。
他為醫書《黃帝八十一難》作序的出發點十分高尚:“有立言,非以徇名也,將以濟人也,謹錄師訓,編附聖經,庶將來君子有以得其用心也。”《難經》,是《黃帝八十一難》的簡稱,是古代四大醫學經典之一,全書共三卷(亦有五卷本),分為八十一意節,以問答體裁論述了八十一個醫學上的主要問題。《難經》的名稱由來有二種說法:一是認為指其內容深奧難懂;一是指著文體例為間難形式。《難經》成書年代迄今尚無定論,多數認為是漢代作品。但王勃在《黃帝八十一難》序中對此書的成書和承傳作出解釋說:“《黃帶八十一難》,是醫經之密錄也。昔者,岐伯以授黃帝,黃帝曆九師以授伊尹,伊尹以授湯,湯曆六師以接太公,太公接文王,文王曆九師以授醫和,醫和曆六師以投案越人,奏越人始定立意句,曆九師以援華論,華論曆六師以授黃公,黃公以授曹夫子。”王勃認為,《難經》就是這樣一步步傳下來的,一直傳到他的老師曹夫子曹元手裏,所以老師是得自醫家真傳,“洞明醫道,至能遙望氣色,撤視腑髒,洗腸刳胸之術”,王勃在名師指點下,“乃知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匱之數”。王勃是在為《難經》作序中作這番介紹的。《難經》的廣為流傳和對後世的深遠影響,應該說與王勃等人的傳薪續給和廣為宣傳是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