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常見病的手療保健方法1(1 / 3)

第一章常見病的手療保健方法1

內科疾病的手療保健方法

支氣管哮喘

支氣管哮喘,早在《內經》中就有“吼病”、“喘急”“呷咳”等描述。至金元時期才以“哮喘”命名。是臨床常見多發病。無論成年人或小兒,一年四季均可發病。尤以寒冬季節及氣候急劇變化時,發病或誘發者較多。

多因身體偏虛,或因肺有伏痰,一遇外感風寒、精神刺激、抑鬱或環境驟變及吸入粉塵、煤煙以及飲食不節、過食生冷等因素皆可觸動肺內伏痰而誘發本病。當發作時,痰隨氣動,氣因痰阻、相互搏擊、阻遏氣道,肺氣上逆而致哮喘發作。

突然發作,發作前常先有打噴嚏、咽喉發癢、胸悶等先兆症狀。發作時呼吸急促,胸悶氣粗,喉間有哮鳴聲,喘息不能平臥,甚則張口抬肩,多呈陣發性發作,或伴有煩躁、神萎、麵色蒼白、青紫、出汗,甚則神誌不清等症狀。每次發作可達數小時,甚至數日才能緩解。臨床一般分為急性(發作期)和慢性(緩解或遷延期)兩類。前者病變在肺,證分寒熱;後者累及脾、腎,三髒皆虛。

1.手部按摩法

(1)選穴。少商、太淵、咳喘點、停喘點、肺點、肺區、咽喉區、胸膈區、大魚際、無名指。

操作:治療部位常規消毒後,按操作常規,點揉太淵、咳喘點、停喘點;掐肺點;按揉少商、肺區、咽喉區、胸膈區、大魚際;撚無名指。注意敏感點手法加重,症狀緩解後再施中、輕度手法調整。每天1次,10次為1個療程。

主治:哮喘。

(2)選穴。太淵、內關、魚際、少商、肺點、熄喘、哮喘新穴。

操作:治療部位常規消毒後,按操作常規,按揉太淵、內關、魚際;點掐少商、肺點、熄喘、哮喘新穴。發作期用重手法瀉法,緩解期用中輕手法,用補或平補平瀉法;每天1次,每次15~30分鍾,10次為1個療程。

主治:支氣管哮喘。

(3)選穴。太淵、中泉、心肺穴、腎穴。

操作:治療部位常規消毒後,按操作常規,按揉太淵、中泉各50次,掐按心肺穴、腎穴各300次。如哮喘急性發作,以按壓全息穴(心肺穴、腎穴)為主,直至哮喘平息。若病症危急,請速去附近醫院。以藥物治療為主,手部按摩為輔,切勿延誤病情。每天1次,10次為1個療程。

主治:哮喘。

給予預防性治療,可減少發作。應以配合藥物治療為宜。

2.手部針刺法

(1)選穴。咳喘點。

操作:治療部位常規消毒後,用毫針對準所選穴位刺入,用強刺激瀉法,留針3~5分鍾。每天1次,10次為1個療程。

主治:哮喘(適宜於較嚴重發作的患者)。

(2)選穴。太淵、魚際、內關、三間。

操作:治療部位常規消毒後,用毫針對準所選穴位刺入,用強刺激瀉法撚轉,得氣後留針20分鍾,間斷行針,待症狀緩解後改用中刺激手法。每天或隔天1次,10次為1個療程。

主治:支氣管哮喘。

(3)選穴。肺點、熄喘、哮喘新穴。

操作:治療部位常規消毒後,用毫針對準所選穴位刺入,用強刺激瀉法撚轉,得氣後留針15~30分鍾,間斷運針。每天1次,10次為1個療程。

主治:哮喘。

3.手部藥療法

(1)浴手方。

處方:白蘿卜100克,全紫蘇、鮮橘皮各60克,桔梗、陳皮各15克。

用法:每天1劑。將蘿卜洗淨、切片,與諸藥同放鍋中,加清水適量(約2000毫升),浸泡5-10分鍾後,水煎取汁,放入盆中,待溫浴雙手。每天2次,每次15~30分鍾,5天為1個療程。

主治:哮喘(肺氣壅遏型)。

(2)清化浴手湯。

處方:魚腥草、蒲公英、車前草、天竺黃各50克,大力子、萊菔子各15克。

用法:每天1劑。上藥加清水1500毫升,水煎取汁,倒入盆內,待溫浴手。每天2次,每次15~30分鍾,5天為1個療程。

主治:哮喘(痰熱壅肺型)。

(3)加味三拗湯。

處方:麻黃、杏仁、製半夏、紫菀各20克,白果、川樸各15克,甘草10克。

用法:每天1劑。上藥加清水適量,水煎取汁,倒入盆內,熏洗雙手。每天2次,每次20~30分鍾。

主治:支氣管哮喘。

本方具有宣肺降氣、止咳平喘之功,故用之有效。

(4)毛鹽膏。

處方:鮮毛茛30~60克,食鹽3~5克。

用法:將鮮毛茛洗淨,與食鹽混合搗爛成稠膏狀,備用。每次取藥膏如蠶豆大小,敷貼在內關和大椎穴上,紗布覆蓋,膠布固定,待局部感到灼辣難忍、皮膚發赤、起泡時揭去。局部起泡過大者,可用消毒銀針將其挑破。排盡黃水,塗以紫藥水。

主治:哮喘。

肺結核

肺結核中醫叫做肺癆或勞瘵,是一種由結核杆菌引起的慢性傳染病。《嚴氏濟生方》雲:“夫勞瘵一證,為人之大患,凡受此病著,傳染不一,積年染疰。甚至滅門,可勝歎哉”。

此由結核杆菌傳染所致。多因體質虛弱、正氣不足、飲食不潔,或長期接觸砂塵,或與肺結核患者共碗筷吃飯,或吃患者剩餘食物,或經常與患者接觸等,致使結核杆菌感染而致病。發病緩慢。

初起一般症狀較輕,咳嗽不甚,僅神疲乏力、食欲不振,繼則咳嗽加重、午後潮熱、兩顴發赤、唇紅口幹、咯血、盜汗、失眠、身體消瘦。男子多伴夢遺,女子多伴經閉。或伴胸痛、呼吸困難等局部症狀。聽診可見呼吸音減弱,偶爾可聽到囉音。一般分浸潤型和空洞型。前者多見於初期,後者多見於晚期。臨床所見,早期多氣陰不足,後期多陰虛火旺。

1.手部按摩法

(1)選穴。胸腔呼吸器區、肺點、胸點、太淵、氣喘點、咳喘點、合穀、勞宮、少商。

操作:治療部位常規消毒後,按操作常規,按揉胸腔呼吸器區、勞宮,點壓合穀、胸點、肺點、太淵、咳喘點、氣喘治療點,掐少商。初起用瀉法,往後則用中刺激。每天或隔天1次。10次為1個療程。

主治:肺結核。

堅持用之,可改善患者的症狀,提高患者的抗病能力。

(2)選穴。太淵、經渠、合穀、肺點(位手背)、胸點。

操作:治療部位常規消毒後,按操作常規,按、揉、點、掐上述所選經穴與手穴。每天1次。每次15~30分鍾,10次為1個療程。力度隨證而定。

主治:肺結核。

本病之治療,應以藥物治療為主,本法治療為輔。內外並治可提高療效。

2.手部針刺法

選穴:太淵、咳喘點、胸點、肺點及肺區、胸區。

操作:治療部位常規消毒後,用毫針對準所選穴區刺入,用中刺激,平補平瀉法。每天或隔天1次,20次為1個療程。

主治:肺結核。

堅持應用,確有一定的治療效果。應配合藥物治療為宜。

3.手部藥療法

(1)肺癆湯。

處方:金銀花、百部、獨角蓮各30克。

用法:每天1劑。上藥加清水適量,水煎取汁,將藥汁倒入盆內,趁熱熏洗雙手及前胸後背處,待溫時浴雙手,並用毛巾蘸藥水擦洗前胸後背,反複擦洗。每天2次,每次30分鍾,10天為1個療程。

主治:肺結核。

亦可加用本方內治。每天1劑,水煎服。並可隨證加減。內外並治,可提高療效。

(2)百部膏。

處方:百部50克,白芥子30克,麝香適量。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前2味),用食醋適量調和成稀糊狀,備用。先取麝香在兩手心(勞宮)各放少許,再取本膏15克分敷其上(勞宮穴),包紮固定。每天換藥1次,1個月為1個療程。

主治:肺結核。

本膏若加敷肺俞(雙)和病灶所在前胸、後背處,可提高治療效果。

高血壓

高血壓屬中醫的“頭痛”、“眩暈”等病範疇。是一種以體循環動脈血壓升高為主的臨床綜合症。多發生在40歲以上中老年人,是臨床常見的多發病。可分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繼發性高血壓是由其他疾病引起,是腎髒病、糖尿病、內分泌疾病、顱內病變等所引起的一種症狀,而不是一個獨立的病。原發性高血壓又稱高血壓病。

高血壓多因肝腎陰虛、肝陽上亢,或腎虛、陰虛陽亢,或受精神刺激、大腦緊張所致。可見原發性高血壓是由於“陽亢”(或因虛致實)而導致人體大腦皮質功能紊亂而引起的。

高血壓病除了血壓升高外,還伴有頸後或頭部脹痛、頭暈眼花、心慌,或胸悶、四肢發麻,或頭重腳輕如坐舟中。日久不愈,嚴重者還可引起動脈硬化或誘發腦卒中等病變。

1.手部按摩法

(1)選穴。合符、內關、陰郤,頭穴、頸肩穴、心肺穴、下腹穴、肝膽穴等全息穴。

操作:治療部位常規消毒後,按操作常規,拿捏或按揉合穀、內關、陰郤各100次,掐按上述全息穴各200~300次。每天按摩1~2次,持續3個月為1個療程。3個月後如恢複正常,手部按摩可改為每天1次或隔天1次。

主治:高血壓。

(2)選穴。血壓反應區、心包區、高血壓的治療點、腎經以及中衝、少衝、十宣、合穀。

操作:治療部位常規消毒後,按操作常規,按揉心包區;推腎經;點掐血壓反應區、高血壓治療點、中衝、少衝、十宣、合穀穴。順手掌感情線按摩也有效。每天或隔天1次,11個月為1個療程。

主治:高血壓。

患者應注意休息,戒除煙酒,節製房事;注意勞逸結合,避免情緒激動;頭部不可突然或強力運動;忌食辛辣,飲食有節。

2.手部針刺法

(1)選穴。合穀、陽穀、神門、陰郤、十宣。

操作:治療部位常規消毒後,用毫針對準所選穴位刺入,用中刺激,平補平瀉法。留針30分鍾。每天或隔天1次,10次為1個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