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四季變化與胃病2(1 / 3)

第八章四季變化與胃病2

(二)既病防變——胃病的調護

胃病發生以後,應進行積極有效的治療和調護,防止其轉變和複發。

1.整體治療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髒與髒,髒與腑,腑與腑之間在生理上相互協調、相互促進,在病理上則相互影響。當某一髒腑發生病變時,會影響別的髒腑功能。《素問·玉機真藏論篇》說:“五藏相通,移皆有次,五藏有病,則各傳其所勝。”即是說髒腑之間疾病可以相互影響。以胃病而言,胃在五行中屬土,與睥互為表裏,生胃者為火(心、小腸),胃生者為金(肺、大腸),克胃者為木(肝、膽),胃克者為水(腎、膀胱)。臨床常見胃病與脾、大小腸及肝膽病變相互影響,相互傳變。《難經·七十七難》指出:“所謂治未病者,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於脾,故先實脾氣,無令得受肝之邪。”這是根據五行生克規律而提出的防止疾病傳變的治則,意思是說在防治髒腑病變時,不能單純考慮某個髒腑,而應同時顧及所傳變的髒腑。防治胃病時可以此為鑒,如胃病中的膽汁反流性胃炎,多見於胃大部切除術後,屬胃病及膽,膽胃同病,治療則多采用疏肝利膽和胃法。

對胃病的早期治療,也是預防胃病轉變的有效方法。不少慢性胃炎患者總是擔心自己的病是否會轉化為胃癌,因而精神緊張,寢食不安。其實,占慢性胃炎中大多數的淺表性胃炎通常不會癌變,而萎縮性胃炎也隻有少數(低於15%)患者可能發展成胃癌,而且這還要看患者的胃黏膜上皮是否變化成腸黏膜上皮。慢性萎縮性胃炎隻有腸上皮化生伴有中度以上的不典型增生,才會發展成胃癌。再說,胃黏膜從正常到“癌變”的一係列變化過程需要16~24年之久,即使從萎縮性胃炎到胃癌,也有一個逐漸演變的過程。因此,對慢性胃炎特別是萎縮性胃炎,患者隻要早期發現,積極治療,包括有效殺滅幽門螺杆菌,常食含硒量較高和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保持精神樂觀,生活規律,以及定期做胃鏡追蹤觀察,患者大可不必精神緊張,“談癌色變”。

2.悉心調養確診是胃病後,在積極配合醫生進行藥物治療的同時,千萬不要忽視自我調養。俗話說:胃病“三分治,七分養”,這種說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和所有的疾病一樣,利用藥物來治療胃病不是惟一的手段,尤其是慢性胃病這種一時半載不能痊愈的病,平時的“調養”就顯得十分重要。如慢性胃炎,幽門螺杆菌已經根除,也沒有腹痛、噯氣、飽脹等相關症狀時,就可以利用平時的調養來達到不再複發的目的。但胃病的“七分養”,應該是在“三分治”的基礎上進行。如胃潰瘍處在活動期,有上腹部疼痛、出血等症狀時,還是要以藥物治療為主。而當潰瘍已經形成瘢痕,病情已過渡到了靜止期,這個時候就應以調養為主。日常生活中,許多人對胃病“三分治、七分養”的理解還是存有誤區,有的人在胃不舒服時吃點藥、病情好轉後就停藥,不再進行係統的治療,同時又不注意飲食調養,這樣就容易導致胃病久治不愈。從發病的原因來看,胃病說到底還是一種不良生活習慣所導致的疾病,如情緒不寧,飲食不節,貪涼飲冷,過食辛辣、油膩食物,以及吸煙飲酒過度等因素,均有可能引發胃病。因此,胃病患者在進行藥物係統治療的同時,一定要注意合理的飲食起居和精神方麵的調養。當胃病發作時,以藥物治療為主,調養為輔;當症狀消失,病情穩定後,就可以在藥物治療的同肘,繼續把主要精力放在“調養”上,注意改變日常生活中的不良習慣,努力減少和消除胃病的誘發因素,以控製胃病的發展或複發。

(1)精神調養:樂觀的精神和舒暢的情誌在胃病調養中起著重要作用。中醫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緒變化稱為“七情”,“七情”的異常變化是胃病發生的重要原因。同樣,在胃病恢複期間,一旦情緒異常變化或強烈的精神刺激,如過度的優思惱怒、焦慮和緊張,均有可能導致胃病複發或加劇。因此,胃病患者應時時注意精神情誌的調養,盡量避免或減少憂愁、煩躁、焦慮、惱怒等不良情緒的影響,如《大藏經》所雲:“思無邪僻是一藥,行寬心和是一藥,心平氣和是一藥,心靜意定是~藥”。隻有這樣,才有利於胃病早日康複。

解除顧慮,保持樂觀心態七情中的“憂思”是胃病致病原因之一,憂思過度可使脾氣鬱結,以至運化失常,產生胃脘痞悶、食欲不振、大便溏泄等症。因此,胃病患者應學會正確對待自己的疾病,胃病作為一種臨床常見病、多發病,隻要通過適當的藥物治療和調養,一般是容易恢複或治愈的,不必過於憂慮和擔心。無憂無慮,泰然處之,謹遵醫囑,積極治療,才是對待胃病的正確態度。同時,病人親屬也應隨時觀察病人的精神狀態,協助醫生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讓患者對疾病有正確的了解。對部分病人由於病情反複,日久不愈,容易出現焦慮、急躁或失望等情緒,應耐心向其說明疾病的性質及發展規律,並告訴患者養病的注意事項、調養方法及有關事宜,使其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主動消除緊張、恐懼、消極的心理狀態,愉快地接受治療。

避免不良情誌刺激《素問-玉機真髒論》說:“憂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意思是說,情誌刺激會使病情不按一般規律發展變化,而向惡化方麵發展。臨床資料顯示,胃病中久治不愈者約40%的人與氣鬱有關,有的病人甚至還會因劇烈的精神刺激而出現吐血、應激潰瘍等嚴重的並發症。因此,胃病患者在治療和康複期間,應盡量避免不良的情誌刺激,特別是避免發怒。對那些容易發脾氣的患者,可告之以自解的方法,使其氣消而不上逆作怒;並根據病情建議患者采用讀書、吟詩、彈琴、作畫,呼吸吐納等方法,以怡情養性,使“氣和誌達,營衛通利”,靠自身的正氣戰勝病魔。

(2)飲食調養:“胃貴在養”。飲食調養在胃病治療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因為胃是食物儲存並進行初步消化的場所,胃中的胃酸、胃壁的結構均可影晌胃對食物的消化。在胃病治療和康複期間,如果不注意飲食調理,易使病情加重或複發。再說任何藥物若長期服用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副反應,而通過合理的飲食調養,不僅不會給病人帶來任何痛苦和危害,更是可以避免和限製食物對胃的機械性、化學性、寒熱性刺激,同時使胃酸得到中和,胃酸分泌得到抑製,從而達到減輕胃的負擔,保護胃的功能,緩解症狀,改善全身營養狀況的目的。因此,胃病患者對飲食的要求就更具特殊性。古人曾提出“寧少勿多,寧饑勿飽,寧遲勿速,寧熱勿冷,寧零勿頓,寧軟勿硬”的飲食六要訣,可供胃病患者借鑒。

胃病患者飲食調養總的原則是。宜溫、宜軟(爛)、宜鮮、宜淡、宜少、宜潔、宜精、宜緩(細嚼慢咽)”,著重應注意以下幾方麵:

定時進食飲食不規律是導滯胃病複發的誘因。因此,胃病患者應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除急性胃痛病人應盡量少食多餐外,一般以一日三餐為宜,餐間間隔時間要合理。平時應少吃或不吃零食,以減輕胃的壓力,盡快恢複胃的健康。一部分患者因為工作或職業的關係而難以按時就餐的,可隨身準備一些蘇打餅幹或點心,按平時進食的大概時間吃一點充饑,以保證胃酸分泌不至過多。

節製飲食胃病患者在飲食調理過程中要注意保護好胃氣,飲食數量應根據病情及身體需要合理調配,忌過饑或過飽,飲食過饑過飽都會損害脾胃正常功能,不利胃病康複。一般來說,胃病患者不可一頓吃得過多,可采用少吃多餐的方式進食。當食欲不好時則不要勉強進食。

選擇飲食胃病患者的脾胃功能較弱,飲食以清淡、富有營養、又易於消化的鬆軟食物為宜。在慢性胃炎急性發作期、消化性潰瘍所導致的消化道出血停止24小時以後、或活動性潰瘍等患者,宜進食流質飲食;慢性胃病恢複期患者宜進食半流質或軟食;胃病各種症狀基本得到緩解和控製後可與正常人一樣進食普通飲食。

作者認為,胃病患者最好的飲食是米粥。因粥之為食,清淡可口,滋潤不膩,易消化吸收而有益於腸胃。北宋文人張耒“粥記贈分B老。雲:“每晨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虛,穀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髒腑相得,最為飲食之妙訣。”清代名醫王孟英更將粥譽為“世間第一補人之物”。按照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食粥應根據四時季節變化而有所調整。春季。萬物發陳”,當養其生發之機,應食薺菜粥、韭菜粥、豬肝粥、紅棗粥等;夏季“萬物蕃秀”,宜助其盛長之勢,並兼顧清署化濕,如綠豆粥、蓮子粥、荷葉粥、扁豆(花)粥等;秋季宜養“收”,應食蘿卜粥、栗子粥等;冬季宜“藏”,可熬製一些具有溫胃禦寒作用的粥食,如羊肉粥、牛肉粥、狗肉粥、人參粥等。總之,胃病患者應根據時令、體質和病情選擇相關的藥粥。此外,平時還可適當多吃點蜂蜜,因為蜂蜜有抑製胃酸分泌、促進潰瘍愈合的功能。

胃病患者應吃營養豐富的食物,可適當多吃一些高蛋白及高維生素食物,保證機體各種營養素充足,防止貧血和營養不良。同時,要注意飲食的酸堿平衡,當胃酸分泌過多時,可喝牛奶、豆漿、吃饅頭或麵包以中和胃酸。當胃酸分泌減少時,可食用濃縮的肉湯、雞湯、帶酸味的水果或果汁,以刺激胃液的分泌,幫助消化。

胃病患者飲食的烹調方法以蒸、煮、燉、燴為主,熏、炸、醃、烤的食物不容易消化,在胃內停留時間又較長,會增加胃腸負擔,不宜采用。此外,還要注意進食時應細嚼慢咽,使食物在口腔中充分咀嚼,與唾液充分混合後再慢慢咽下,這樣有利於消化和病灶的修複。

注意飲食宜忌是指患者適宜食用的食物,以及在疾病過程中不應當食用的食物。在疾病恢複期,由於人體病後邪氣甫去,正氣未充,腸胃不勝過度負擔,如仍貪食厚味或飲食過飽,則腸胃複損,病邪複侵,病症可能再度複發,中醫所謂“食複”、“病遺”即指此而言。醫聖張仲景說:“飲食之味,有與病相宜,有與病相害,若得宜則益體,害則成疾”。胃病是一類與飲食因素密切相關的疾病,很多患者由於忽視了飲食宜忌問題而使舊病複發,輕病轉重,或反複發作,遷延不愈。因此,胃病患者要注意飲食宜忌,應少吃或不吃下列食品:①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胡椒、咖喱、芥末,過濃的香料、香精等。②過燙過冷的食物,如冰淇淋、冰鎮飲料以及剛從冰箱中取出的食物。③堅硬粗糙及黏糯、脹氣的食物,如炒花生、炒蠶豆、炒腰果、炒黃豆、炒榧子、竹筍、芹菜、韭菜、生胡蘿卜、炸豬排、烤羊肉、油炸豆瓣以及糯米飯、糯米糕團、湯圓、紅薯、馬鈴薯等。④油膩韌性食物,如豬油、肥豬肉、奶油、田螺、螺螄、蚌肉、海蜇和未經充分煮爛的豬蹄、雞爪、牛肉等。⑤變質不潔食物。⑥香煙、烈酒、濃茶、濃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