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糖尿病飲食治療原則
飲食療法是一切治療方法的基礎
飲食治療是各種類型糖尿病的基本治療方法。不論病情輕重,也不論是否應用口服降血糖藥物或使用胰島素治療,都必須以飲食治療為基礎。隻有在飲食控製的基礎上進行合理治療,病情才會緩解。糖尿病病人必須長期堅持並嚴格執行飲食療法,才能達到控製病情,減少並發症,進而延年益壽的目的。
有人擔心控製飲食會影響健康,這種顧慮是多餘的。因為飲食治療是在維持正常體重和營養狀況的前提下,根據病人的病情和營養需要量而合理計劃的,適當限製食物的總熱量,調整食物組成的比例,達到減輕胰島B細胞的負擔,使它的功能得到好轉,使糖、蛋白質、脂肪代謝達到或接近正常,以防止和延緩心腦血管等糖尿病慢性病變的發生與發展,並能維持正常體重和健康,使成人能夠從事各種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兒童能夠正常地生長發育。
糖尿病病人使用胰島素治療時,也應該控製飲食。因為飲食治療是各種類型糖尿病的基本方法。對於使用胰島素治療的病人來說,因為注射胰島素的劑量是在飲食定時、定量的基礎上,根據病情和活動量來確定的,所以必須控製飲食,使飲食合理、有規律、相對穩定,這樣才能調節好胰島素的使用劑量,把病情控製好。
消瘦的糖尿病病人,應在能夠較好地控製血糖與尿糖的前提下,適當增加熱能和蛋白質的進食量,以使體重達到或接近標準體重。對於消瘦的病人來講,認真控製飲食,合理安排飲食內容更為重要。
對於大多數肥胖的2型(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病人來說,控製飲食,減輕體重,是治療糖尿病的關鍵。因為在肥胖的糖尿病病人的血液中,胰島素含量很可能並不低,有時甚至比正常人還高,但由於胰島素釋放延遲及脂肪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的降低和胰島素抵抗,長期下去則形成惡性循環,使患者的胰島B細胞功能失去代償,使病情越來越重。而嚴格控製飲食,減輕體重,使體重達到或接近標準體重,就可以使以上的惡性循環終止,使組織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增強,減輕胰島B細胞的負擔,使病情得到緩解。
飲食控製不能隻限製主食而隨意吃副食。因為控製飲食指的是通過控製主、副食的攝人量,達到控製每日攝入總熱量的目的。雖然主食是血糖的主要來源,但副食中的蛋白質、脂肪等進入體內也會轉化為血糖,並且進食肉、蛋、食用油等產熱量高的食物,會使體重增加,這對控製病情是十分不利的。因此,糖尿病病人應將主、副食都合理地加以控製,這樣才能達到飲食治療的目的。
飲食治療對任何類型糖尿病都是行之有效的、最基本的治療措施。藥食結合,尤其是輕型患者,經飲食控製和調節,一般不需要服藥或少量服藥,血糖、尿糖即可恢複正常,症狀消失。中、重型患者,經飲食控製和調節後,減少用藥,促使病情穩定,減輕或預防並發症發生。總之,糖尿病飲食治療既要有利於疾病恢複,又要能維持正常生理及活動需要,對兒童、青少年和孕婦、乳母等,還要考慮到生長發育及胎兒生長的需要,以減輕胰島B細胞的負擔,促進糖尿病的恢複。
以往用低糖類、低熱量、高脂肪飲食治療糖尿病,實踐證明飲食治療並非糖類越低越好,而是要適當限製熱能和脂肪,增加糖類與蛋白質的比例。
合理控製熱能
合理控製熱能是糖尿病飲食治療首要原則。熱能供給根據病情、血糖、尿糖、年齡、性別、身高、體重、勞動強度、活動量大小,及有無並發症確定。總熱能確定以維持或略低於理想體重為宜。
理想體重簡易計算公式如下:
理想體重(kg)=身高(cm)-105
或理想體重(kg)=身高[(cm)-100]×0.9
這2個公式誤差較大,如需要可查閱標準體重參考(表1-1,表1-2)。
體重在標準體重上下20%範圍內為正常,超過標準體重的20%為翮巴胖,低於標準體重的20%為消瘦。對於肥胖者,應減少熱能供給,以利於減輕體重,降低血、尿糖,改善糖耐量;消瘦或營養不良者,要適當增加熱能供給,同時增加蛋白質的供給,以增強自身免疫力,減少並發症。
糖尿病熱能按標準體重計算供給量見表1-3。
表1-3成年人糖尿病熱能供給量[KJ(Kcal)/kg體重]
正常消瘦肥胖極輕體力勞動84~105(20~25)126(30)63~84(15~20)輕體力勞動126(30)146(35)84~105(20~25)中體力勞動146(35)167(40)126(30)重體力勞動167(40)189~209(45~50)146(35)極輕體力勞動:以坐姿為主的工作,如辦公室工作、銀行及郵局的工作。
輕體力勞動:以站立或少量走動為主的工作,如店員售貨、一般實驗室工作、教師講課等。中體力勞動:如學生日常活動、機動車的駕駛、電工安裝等。
重體力勞動:如非機械化農業勞動、體育運動等。
老年人活動量極少者,規定每天每千克體重84kJ(20kcal)。糖尿病患者一般按輕體力勞動來計算,體重正常者每千克體重熱能供給量為126kJ(30kcal);消瘦者每千克體重熱能供給量為146kJ(35kcal);肥胖者每千克體重熱能供給量為84~105kJ(20~25kcal)。
人體所需要的能量,來源於食物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所以,這三類營養素統稱為“產熱營養素”或“熱源質”。通常所說的三大產熱營養素,也就是指糖、脂肪和蛋白質,常用食物含熱量見表1-4。
這三種營養素的產熱量是不同的,每克糖類的產熱量為16.7kJ(4.0kcal),每克脂肪的產熱量為37.6kJ(9.0kcal),每克蛋白質的產熱量為16.7kJ(4.0kcal)。所以,這三種營養素中脂肪的產熱量最高,而糖與蛋白質產熱量基本一致,了解這一常識,就可以通過增加或減少這三種營養素的攝入量來控製能量的平衡。換句話說,也就是要想控製能量的平衡,可以通過調整這三種產熱營養素來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