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世態炎涼(7)關達軒回來了(1 / 1)

關達軒被美軍俘虜後,和其他誌願軍戰俘一起被押運到了濟州島。濟州島是韓國最大的島嶼,在韓國最南端的太平洋上,隔著濟州海峽,與韓國陸地相距一兩百海裏。島上很荒涼,到處都是石頭,寥寥無幾的灌木艱難地紮根在石頭堆裏。海風一天到晚刮個不停,海浪呼嘯,驚濤裂岸。島上的居民,主要以打魚為生。

濟州島上極少莊稼,俘虜營的生活用品主要靠海運。每個人每天能獲得一磅麵粉或者大米。一個禮拜可以吃一回肉,一人發一筒肉罐頭。美國人說,這是日內瓦公約規定的。美軍軍官住在幾棟俘虜蓋的二層樓房,戰俘都住在帳篷裏。帳篷隻隔風不擋寒,海風一吹冷得要命,美軍就給戰俘發了舊毛毯和美軍軍裝禦寒。

美國人把中朝俘虜編為聯隊。關達軒因為是連級軍官,被編在第三聯隊第二大隊當大隊長,相當於俘虜營長。第三聯隊聯隊長是解放戰爭時川軍九十五軍的起義軍官,曾經被劉文輝送到日本軍校深造,畢業回國後,在川軍中當團長。聯隊長見關達軒有文化,又會日語,便把他視為知己,什麼事都跟他商量。第三聯隊被俘人員大部分來自原國民黨起義部隊,人員思想十分複雜,他們對關達軒這樣的解放軍南下軍官極不信任,經常和原解放軍南下指戰員發生衝突。關達軒處理這些衝突時感到棘手,很自然地靠向聯隊長,以便獲得支持。

俘虜中很快就分裂成了兩派,一派堅決要求返回大陸,這些人大多都是共產黨的幹部和原解放軍老部隊的官兵;另一派則堅決要求到台灣去,這部分都是原國民黨起義部隊中的起義人員。大陸派和台灣派鬥爭得很激烈。有一次,第三聯隊裏的兩派發生了數百人的械鬥,還打死了人。

一九五四年三月的一天,天還很冷,濟州島上來了許多高級將領,美國的,英國的,法國的,印度的,還有中國大陸的。他們將星閃耀地站在戰俘營操場的講台上,由一個印度軍官向戰俘們宣讀日內瓦公約關於遣返戰俘的有關事項。比如發給每一個戰俘一年的生活津貼,自願選擇去向等等。然後宣布:願到台灣的出列往右拐,願回大陸的出列往左拐,願意到巴西等中立國去的則照直走。

關達軒和聯隊長早就已經商量好了,既不去台灣也不回大陸。他們兩個預測大陸和台灣早晚還有一戰,他們打心眼裏厭倦戰爭了。他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中間那條道路,照直往前走去……

他們兩個每人懷揣著六百美元的生活津貼來到巴西,那時候六百美元是個大數目,兩人用合起來的一千二百美元合夥開了一家餐館。他們的餐館是個大雜燴,中餐為主,也賣日本料理。聯隊長是四川人,會做一點川菜,做得雖然不地道,大致也還繼承了川菜的麻辣特點。他們兩人都在日本生活過,便照貓畫虎地賣起了日本料理。

那時候,巴西正由貧窮走向繁榮,它走向繁榮的主要原因是二次大戰後,各個參戰國都處在百廢待興的階段,都需要大量的原材料,而巴西正好是一個資源豐富的非工業國,而且由於二次大戰的戰火沒有燒到巴西,巴西保存了完整地運輸係統,於是,大量的西方和日本移民湧入巴西。他們帶來了雄厚的資本,他們把原材料源源不斷地運往世界各地,再把世界各地的文化源源不斷地帶回巴西,他們把巴西迅速變成一個萬花筒。

這個光怪陸離的萬花筒為關達軒和聯隊長不倫不類的餐館帶來了非常可觀的收益。那些做進出口生意發了大財的鐵老板,礦老板,木材商們忙完了一天的生意後,口袋裏裝滿了金錢滿街亂竄,隻要看見餐館就一頭鑽進去,根本不管裏麵賣什麼。鑽進去就敞開肚皮大杯喝酒,大塊吃肉,大聲叫喊,大吵大鬧,最後給餐館老板留下大把金錢。於是關達軒他們的餐館每天門庭若市,他們目瞪口呆地眼看著大把的金錢像水一樣流進他們的錢櫃,他們張口結舌地以連自己都不敢相信的速度變成了百萬富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