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家庭心理保健
什麼才是真正的健康
亞健康是指處於健康和疾病兩者之間的一種狀態,即肌體內出現某些功能紊亂,但未影響到行使社會功能,主觀上有不適感覺。它是人體處於健康和疾病之間的過渡階段,在身體、心理上沒有疾病,但主觀上卻有許多不適的症狀表現和心理體驗。
其一,渾身無力,容易疲倦;
其二,頭腦不清爽,麵部疼痛,眼睛疲勞,鼻塞眩暈、耳鳴、咽喉異物感;
其三,睡眠不良,心懦氣短,手足麻木感;
其四,早晨起床有不快感,胸悶不適,頸肩僵硬,心煩意亂。
世界衛生組織(WHO)明確指出:“健康不僅僅是指沒有疾病、不體弱,而是一種軀體、心理和社會功能均臻良好的狀態。”對每個人而言,什麼也無法與生命的價值相抗衡,而生命的延續取決於健康。軀體的健康加上心理的健康才算是真正的健康,這一健康的新概念,正被醫學界的人士和廣大公眾所認同。對現代人來講,心理的健康更為重要,因它對人的作用至關重要。麵對豐富多彩的人生,隻有健康的心理才能適應各種各樣的環境,處理好形形色色的事情。
飛速發展的世界讓人喜讓人憂,也叫人懼怕。煩躁、焦慮、憂鬱、恐懼如洪水猛獸般吞噬著人類。“精神疾病”這一現代病已成為現代人的隱形殺手!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中顯示:全球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有3~4億之多,精神抑鬱症在世界10大常見疾病中名列第4位,20年後極有可能上升到第1至2位。在我國,此類患者約為1600萬人,僅以上海為例,精神病總患病率以每年千分之零點三的速度遞增,全市精神疾病患病率在1639%,心理障礙發生率已超過5%。
1999年12月,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布倫特蘭女士在北京宣布了“世界精神保健戰略”,並呼籲各國將精神健康作為重要內容納入各國衛生保健事業。布倫特蘭總幹事尤其對發展中國家,特別是經濟轉型國家的精神保健甚為擔憂,我國專家也多有共鳴。他們認為,對於正處於社會轉型期的我國來說,各年齡段的精神病人數都在大幅度上升。專家們指出,精神疾病主要表現在壓力、焦慮、抑鬱等三方麵,具體症狀為:擔憂、緊張、不安、缺乏安全感,但並無確定的擔憂和緊張對象;還會有心境抑鬱、精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興趣減退、食欲體重改變、睡眠模式改變(比如經常出現早醒)或精神運動性活動的改變(比如行動遲緩等)。這些症狀持續兩周以上不能緩解,並且沒有明顯的軀體疾病或突發事件的誘因,就應引起醫生和家屬的足夠重視。長此以往,其後果會直接導致冠心病、高血壓、心肌梗塞等疾病,甚至導致自殺。據初步統計,精神抑鬱症病人中,女性是男性的兩倍。另據美國失眠協會統計,每4人中便有一個人麵對失眠的困擾,而其中女性患者更比男性多4成,關注身邊女性的健康,在新千年裏也不容忽視。
精神抑鬱怎麼辦
首先要做也是最容易做到的就是給自己一些時間,好好睡一覺。專家研究證明,凡睡眠欠佳者或長期失眠者,易患各類精神疾病。
另外,充分了解自己,學會平心靜氣,製定切實的生活目標,學會給予,適量運動,適當放鬆等等,都是自我調節的方法。
如症狀持續時間較長,最好去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不過,一些綜合醫院的醫務人員在臨床上缺乏精神心理疾病的診斷知識和治療經驗,使部分因心理因素為病因的患者得不到及時診斷和治療。據世界衛生組織對包括我國在內的14個國家的15個醫療中心進行調查顯示,綜合性醫療機構的醫生對心理障礙的診斷能力普遍不高,最低的僅為159%,其餘則為漏診和誤診;已被確診的也僅給予服用鎮定藥物等治療,轉到精神疾病專科門診和醫院治療的僅為89%。也有些患者因怕和“精神病”沾邊,不願到專科醫院治療,久拖不治或進行無效治療,使病情越來越重。
對於醫生確診為精神疾患的人,需要藥物治療。“精神藥物”分四大類:抗精神病藥、抗抑鬱藥、抗躁狂藥和抗焦慮藥。治療精神分裂症用的是抗精神病藥,治療情感性精神障礙(或稱躁狂抑鬱性精神病)用抗抑鬱藥和抗躁狂藥,穩定情緒、控製焦慮、改善睡眠用抗焦慮藥。這四類藥物都不是固定針對某一種疾病的,而是針對症狀的。比如,精神分裂症病人出現抑鬱情緒,也可以用抗抑鬱藥;躁狂病人高度興奮時,也可以用抗精神病藥;而任何一種精神病都有可能出現睡眠障礙,所以都可以用抗焦慮藥。抗焦慮藥根據藥物的作用時間,可分為短效藥和長效藥。在精神藥物中,抗焦慮藥(安眠藥)具成癮性,應特別指出的是,近年來的研究還發現,這類藥物會引起記憶障礙,尤其是服用短效類藥物容易出現,應引起重視。另外,有些病人服用後次日會有共濟失調現象,如莫名其妙的跌跤,因此不宜擔任駕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