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用全身心的愛來迎接今天2(1 / 3)

第八章、用全身心的愛來迎接今天2

寬容——愛的升華

我的理論,他們也許反對;我的言談,他們也許懷疑;我的穿著,他們也許不讚成;我的長相,他們也許不喜歡;甚至我廉價出售的商品都可能使他們將信將疑,然而我的愛心一定能溫暖他們,就像太陽的光芒能溶化冰冷的凍土。

海是寬廣的,做人應該有海一樣的胸懷,可以納百川之水。這種精神:寬厚平和、虛懷若穀。用寬以待人的習慣與品行來征服你的世界。

古人說:“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有容乃大。”“惟寬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載物。”“君子不責人所不及,不強人所不能,不苦人所不好。”從社會生活實踐來看,寬容大度確實是人在實際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素質。

蔡元培先生曾經對我們說過這樣一席話:“人家的毀譽,不必計較。”的確,在人生旅途上,人們經常會遇到毀譽問題。如何正確對待毀譽,反映了一個人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水平。曆來高尚的人都主張要注意個人品行和道德的修養,注意聲譽。

一個人的名聲往往容易毀於其他人的議論裏。“人言可畏”,蔡元培先生主張用“不必計較”來對待毀壞人名聲的“人言”,要求人們不必把個人的名聲看得過重。沒有事實根據的人言,總是“腿短”的,不會長久站得住腳,毀人名聲的人也許得逞於一時,但終會敗露,一個人的品行是客觀存在的,它最有說服力。俗語說:“身正不怕影子斜”,古人也說:“人言不足恤。”對待毀人名聲的流言蜚語,無言是最好的輕蔑,“模糊”些可以省卻許多解釋和精力。對於那些無中生有、信口雌黃、不負責任的“人言”,隻當耳旁風,就像魯迅先生對待這種“人言”一樣,連眼球都不轉一轉!“走自己的路”,用自己的行動將“人言”打個粉碎。還是蔡元培先生說得好:“是毀是譽,無甚價值,萬如因人毀譽而憂喜。”因“毀”而憂會失去信心,為“譽”而喜會停步不前。與其因毀而憂,不如自強不息,堅定信心,走自己的路;與其因譽而喜,不如謹慎謙虛,不驕不躁,更上一層樓。先哲們諄諄教誨我們:不為己憂,不為物喜。是我們做人處世應該牢牢記住的。

要想成就事業,首先要有寬以待人的處世習慣。反之,一個以敵視的眼光看人,對周圍的人戒備森嚴,心胸窄小,處處提防,不能寬大為懷的人,必然會因孤獨而陷於憂鬱和痛苦之中,一個寬宏大量,與人為善,寬容待人,能主動為他人著想,肯關心和幫助別人的人,肯定討人喜歡,被人接納,受人尊重,具有魅力,因而能更多地體驗成功的喜悅。

寬以待人,就是在交際交往中有較強的相容度。相容就是寬厚、容忍,心胸寬廣,忍耐性強。人們往往把寬廣的胸懷比作大海,能廣納百川之細流,也不拒暴雨和冰雹;也有人把忍耐性比作彈簧,具有能伸能曲的韌性。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誰若想在困厄時得到援助,就應在平時待人以寬。”就是說,相容能接納、團結更多的人,在順利的時候共奮鬥,在困難的時候共患難,進而增加成功的力量,創造更多的成功的機會。反之,相容度低,則會使人疏遠,減少合作力量,人為地增加成功的阻力。

一個人若能寬以待人,在生活中養成將心比心,推己及人的做人做事的習慣,這樣的人,肯定是受人尊敬和歡迎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一件事情,你自己不能接受,不願意做,別人也一定不願接受、不願意做。記住這些教誨是大有裨益的,它可以避免提出人們難以接受的要求,避免由此而來的難堪局麵,推己及人,是以自己為標尺,衡量言行舉止能否為人所接受,其依據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將心比心,設身處地,還可用角色互換的方法,假設自己站在對方的位置上,想想對一個行為或言論的反映、感覺如何,理解他人,體諒他人。這樣,便會自覺地寬以待人了。

唐代文學家韓愈說:“古人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古代有修養的人,待人很寬厚,而要求自己則十分嚴格和全麵。隻有嚴於律己,才能更有感召力和吸引力。在工作中兢兢業業,一絲不苟,精益求精;在日常生活中,以禮待人,遵守信約,多為他人著想,遇到危險時勇敢無畏,挺身而出,發生摩擦衝突時主動退讓。“禮讓三分”,寬容讓人。

寬容待人,是成功者的風度,這種風度不是裝出來的,而是發自靈魂深處的內在的修養,是一種良好的習慣,水到渠成的表露。我們隻有真正放開胸襟,做到寬容待人,才是取得成功之冠上的寶石的那個人。

恰當地讚美,能拉近彼此的距離

飛鳥,清風,海浪,自然界的萬物不都在用美妙動聽的歌聲讚美造物主嗎?我也要用同樣的歌聲讚美她的兒女。從今往後,我要記住這個秘密。它將改變我的生活。

讚揚可以奇跡般地激勵他人,使其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振奮起來。反過來也激勵和振奮我們自己。

一位創業者指出:

讚揚、致謝、感恩的話語,能擴大、釋放或以任何方式輻射能量……通過讚揚,你可以把一個怯懦者變成堅強者,把一顆恐怖的心靈改造成和平而自信的心靈,使極度神經衰弱者恢複平衡和力量,使即將倒閉的企業重獲成功,使不滿和抱怨變成滿足和支持。

我們每個人,不管在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都非常喜歡受到別人的讚揚。一旦別人讚揚了我們,我們就會覺得對方是知己,自己的人生價值得到承認。我們為此而快樂和振奮。於是我們也願意付出我們所擁有的東西。我們樂意把事情做得更好。

恰當地讚揚別人很重要,它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用嚴厲的語言去批評要好上十倍、百倍。

戴爾·卡耐基講述了下麵的故事和體會:

大約4年前,我認識了沃特·黑利,一個來自達拉斯的、成功的、精力充沛的人。我們的相識令我終生難忘,因為我和沃特很快就建立起了極其融洽的關係。在一次短暫的拜訪之後,他領我去參觀他的一項與眾不同的投資項目。他當時在做保險生意,有一個新的設想,就是向全國成千上萬的獨立食品雜貨商們批銷保險,他以食品雜貨倉庫作為他發展事業的基地。

有一次去參觀一個巨大的倉庫。進去後,他停在一個接線生麵前,說:“我想告訴你你做的工作多麼了不起,因為你讓人們打電話時心情愉悅。”這個接線生很開心地笑著說:“謝謝你,黑利先生,那正是我盡力做的。”接著,我們走進辦公區。當走過一個部門時,黑利先生對我說:“齊格,我們進去一下,我想讓你認識一個人。”他走進辦公室,向裏麵的主管做了自我介紹,然後說:“雖然以前我們沒有見過麵,但是我知道你的這個部門。我隻是想讓你知道我對這裏發生的一切都很了解,自從你接管這個部門以來,我們沒聽過顧客的一句抱怨,這是你的功勞。”這個主管聽後露齒而笑,說:“噢,謝謝你,黑利先生,我要盡我最大的努力來做好我的事。”

走上樓,剛要走進裏麵的辦公室,他突然停下來說:“齊格,我想介紹你認識坐在桌子後麵的那位最偉大的秘書。”然後他走到秘書麵前說:“我想我從來沒有告訴你這樣一件事,就是我妻子認為是你把月亮掛上了天空,並相信你能隨時把它摘下來,因此我請求您不要這樣做。”秘書微笑著說:“我很高興聽您這麼說。”接著我們走進保險業務辦公室,他說:“齊格,來和這位最優秀的保險工作者握握手,他是這個行業中的佼佼者,因為他是那樣勤奮,不辭勞苦。”

這整個過程不超過3分鍾,但沃特·黑利卻使每個人都將以高水準的工作標準來要求自己。他給予職員的是真誠的稱讚,他得到的將是他們對工作、對公司的滿腔熱情。我敢保證,在黑利先生的這種態度的激勵下,公司職員的工作效率會越來越高。我還敢保證沃特·黑利對這次行程的結果很滿意——我也一樣。隻要你願意去鼓勵別人,他們的表現就會越來越好,你得到的報償就會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