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皇佑元年九月間,廣源州首領儂智高趁廣西守將沒有防備,率領他糾集起來的五千人攻破邕州橫山寨。
哪知道消息傳到京城,滿朝文武都沒有將此事放在心上,根本不覺得這算是一邊患,更有許多大臣嘲笑儂智高隻有五千人也學人家舉兵,就是玩過家家。
那些大蛀蟲們則繼續克扣廣南興修武備的銀兩,大肆搜刮民脂民膏。
反觀儂智高,則一心一意擴大勢力,經過幾年籌備,儂智高發展迅速,實力大增,於皇佑四年開始舉兵向廣南大舉進攻。
廣南郡本來就武備失修,官員更是懦弱,聞風而逃。
儂智高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很快攻陷了兩廣大片地區,並在邕州稱帝。
直到這時候,滿朝文武才意識到事情的嚴重,都傻了眼。
宋仁宗先後派出了餘靖、孫沔等人前去討伐,隻可惜他們根本不懂帶兵,又有諸多紈絝子弟混在軍中企圖撈取軍功,真正打仗的時候,卻無人肯真的出力,宋軍根本潰不成軍。
儂智高氣焰更加囂張,直接公然要求宋朝封他為邕桂節度使,企圖變反叛為永久合法的割據。
屢戰屢敗的打擊之下,宋仁宗的信心幾乎被擊垮,無奈之下,打算同意儂智高的要求,同滿朝文武商議這個問題。
樞密副使狄青這個時候站出來,主動要求出征。
狄青本就是一位卓越的大將,再以二府大臣的身份率兵出征,實在是再合適不過了。
隻可惜由於對武將一貫的猜忌,仁宗並不放心,加之有不少諫官煽風點火,搬出“陳橋兵變”的例子,曆陳武將專權的可怕,紛紛建議另派文官為副將,共同指揮。
宰相龐籍實在看不下去,痛心疾首地陳述了前幾次戰敗的原因,大將無權,指揮不力,乃是兵家大忌。
如果不能給狄青全部指揮權,還不如不派他出征。有將不用,有仗不能打,大宋危矣。
經過龐籍的據理力爭,仁宗終於有所鬆動,再三權衡,這才授予狄青全權。
狄青受命後,立刻著手整肅軍紀,嚴明賞罰。這時又有大批想撈取功勞的紈絝子弟利用各種關係要求在軍中掛職。
狄青考慮再三,決定統一接見所有請托的人,非常嚴肅地對他們說:“保家衛國,是每個大宋子民的責任。你們大家想跟著狄青出征,這正是青之所望,不必托人來說情。然而此次軍情危機,跟隨我出征的人作戰有力,朝廷有賞,我不敢不代請賞。但如果不能出戰,則軍法無情,我不敢徇私。”
狄青的一席話,嚇得哪些請托的人再也不敢說隨軍出征的事了,紛紛借口離開。
隻剩下一個十七八歲的青衣公子,滿臉堅決地要求留下。狄青這時候才正眼看他。
這位青衣公子不是別人,正是前不久才被宋仁宗找到帶回京城的李氏族人李宇晨。
狄青大軍紀律嚴明,所到之處秩序井然,萬餘人的隊伍在行進中不聞人言語之聲,宿營時戒備森嚴。
李宇晨雖然從未受過正式的軍事訓練,但他身體健碩,也很快適應了軍隊生活,與士兵同吃同住,絲毫不見退縮之意,反而處處以身作則,很快成為士兵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