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翁:“利兒,這幾天你心神恍惚,無心聽為師傳道授業,是不是為師講得不好?”。一老翁,年逾八十,手持一浮塵,步履輕快,甚為矯健。此時行路途中,有一二閑暇,對跟在身後的孩童道些修行之事。話雖輕盈,卻底氣十足。
孩童跟在他飄逸身形背後,聽到責罵與挖苦不禁有些心慌。問答之間,容不得他思索,老翁接著又問道:“你可知此次為何要帶你下山?”。這個被叫做利兒的舍利不免有些忐忑,他心想:師傅平時待我,不見得比大師兄、二師兄有差別;師傅曾立過規矩,隻有在我們年齡逾過二十歲時,方才允許我們有下山機會;此次為何破例,我如今尚且不足十四歲,怎能下山。舍利心中既忐忑又疑惑,於是將心中所想告訴了師傅。
老翁聽後,趕路的腳步不禁慢下來:“原來你還記得老夫立下的規矩,既然這樣。你能否再將老夫收你入門時,告知於你的十條規矩細細道來?”。自入門那天開始,舍利修課時,常將門規在睡覺之前暗自默誦幾遍,如今早已和他是一體的了。
舍利:“弟子謹記夫子教誨,不敢忘記。師父曾說:1、為學修道有三,一曰心性隨,二曰百變,三曰萬化;2、為人處世有三,一曰性善至上,以此化惡,二曰不惰,克終,三曰不妄想,明事理;3、飲食安臥有三,一曰睡前靜思凝神,二曰隨性而榻,三曰感天地;4、晨起有三,一曰目醒體緊,二曰醒心渥臉,三曰活筋骨,做晨操;5、觀於外物有三,一曰感其初時,動情於乾坤,二曰隨化,冥神,三曰物、悟之源也;6、凝神思有三,一曰思之至本,筋骨隨之,二曰思之至全,內外隨之,三曰思之用之,躬行隨之;7、隴上躬耕有三,一曰擇地,種,二曰細行,奉,三曰待其時,收;8、出恭有三,一曰敬之,二曰盡之,三曰謝之;9、束發有三,一曰放任,二曰整齊,三曰並行;10、於禮樂有三,一曰適時而用,不棄,二曰賞鑒不悖,發於心,三曰善養天地,合乎己用。總統十條規矩,弟子悉數都已牢記於心。不知弟子有無錯處,請師父指教。”。
舍利將門規娓娓道來,心中兀自仍覺不妥。老翁四肢並用,趕路並不影響他的思路。對於他自己立的規矩,他自然是了然於心;當老翁聽到自己的成果,從這個未摻有任何雜質的孩子口裏朗誦出來時,老翁心裏悲喜交加、感慨萬千。
其實從舍利口中吐露的十條“所謂的門規”並非什麼教條,而是這位老翁一生的心血。這是他感慨於生命,結出的豐盛果實。老翁心想:往日不曾有閑暇考校舍利的功課,如今既然問到這兒了,不若就此考他一考。於是老翁停下腳步問道:“利兒你累不累?”。舍利回答:“不累,弟子還可以走。”。舍利看到師傅停下來,也跟著停了下來。
老翁望著小巧的舍利不禁憐愛起來,想到舍利從千裏之外的蜀川跟隨自己到此;如今已然三年之多,實屬不易。這也無怪乎他近日神情恍惚,無心聽課;想必是思念家鄉,心內莞爾。想到此處,老翁觸景生情牽動了自己當年求學時的光景,也隨之傷感起來。
於是,老翁關切的問:“利兒,你跟為師有多少時日了?”。舍利答道:“已經有三年兩個月又十三日,師傅!”。老翁:“哦!為師也隻還記得你到此已經三年有餘,卻不知餘出多少,看來你還挺掛心的!”。老翁有些驚奇於他的用心,心內暗自讚他聰慧伶俐,這一來便勾弄出老翁的好奇心,於是又問舍利:“利兒,你如何能將此事算的如此精細?是你自己算出來的嗎?”。
舍利天真無邪的說:“弟子從跟師傅的第一天起,便下定決心學好師傅所教授的每一天課程。所以,每當弟子做完晚課的時候,都會將當日所學課程,默誦於我自己做的竹簡上。時至今日,我已經記了一千八百一十二篇了。由此得知,弟子跟隨師傅,已經有三年兩個月又十三日了!”。
老翁再次被舍利的真誠打動,他雖知舍利諸事用心,卻不意會到如此境界。老翁不禁想到自己求學時的艱辛,但比起身前的舍利:自己的艱辛卻也有些遜色了。所謂發乎情,感於心,老翁不禁讚道:“好!好!”。兩個“好”字脫口之後,老翁自覺不妥。
原來,自古求學與人的,教授者從不會在他未出師之前:讚求學者學的快,學的好。一者是為了讓求學者不自驕自傲,不自滿,不沾沾自喜;二則是為了保持自己的風範與修養;三則是為了維護所授課程的神秘性。所以,當弟子的要讓師傅誇讚與他,那是萬般不能的。即便是與師尊拜別之時,教授者給弟子下總結,也隻是說“某某學業已畢,其餘可以自行修繕,雖已學得知識,但還須躬身實踐驗之確否,切記切記!”。教授者這樣那般穩實說些個書麵上的言辭,對於其他的,像弟子優劣之類,卻是從來都不過問,也從來都不予以評價。
而今老翁兩聲“好”脫口而出,已覺有些失言,不免耿介於心。再看看身旁的舍利,仍是畢恭畢敬拱著雙手仔細聆聽他的教誨,看到此處也隨之放寬了心。老翁心中十分愜意,嘴上剛剛讚過又在心裏讚賞了幾遍。老翁心想:我乘此機會考校一下他的課程,看看是否真如他所說,天天筆記,日日勤學。若是真能做到如此,想必也會有些收獲。老翁與舍利相持來到一棵梧桐樹下,老翁倚樹而臥,也讓舍利拔草而坐,兩人麵麵相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