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民族瑰寶,傳國重器(1 / 2)

(一)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是中國商代後期(約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王室祭祀用的青銅方鼎,因其腹部鑄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銅器的代表作,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司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口寬78厘米、重875公斤,器型高大厚重,形製雄偉,氣勢宏大,紋飾華麗,工藝高超,又稱司母戊大方鼎。

1939年3月19日盜掘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一片農地中,挖掘者是當地農民吳希增。當時河南已處於日寇的占領之下,村民想將鼎賣給北平古董商蕭寅卿,原本計劃將鼎鋸開,結果隻成功鋸下兩隻鼎耳。為了避免日寇搜剿出這個出土大鼎,於是吳將鼎再次埋入地下,直到1946年抗戰勝利後才又重新掘出。司母戊鼎後被運往南京,作為蔣介石六十大壽的禮物。1949年,人民解放軍在南京機場發現了被棄置在那裏的司母戊大方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該鼎存於南京博物院。當時司母戊鼎的一隻鼎腿上有武官村村民鋸鼎未果而留下的痕跡,被鋸下的鼎耳經過多年戰亂也隻找回了一隻。南京博物院委派潘承琳將司母戊鼎腿上的鋸痕填滿,又根據殘存的鼎耳仿造了一隻假耳朵,將丟失的耳朵修複“還原”。1959年,配好了假耳朵的司母戊鼎被調撥到中國曆史博物館。

司母戊鼎的四個柱足是中空的。整個鼎的鼎耳事先鑄好後嵌入鼎範(即用來鑄鼎的模子),再一次澆鑄製成鼎身鼎腿。司母戊鼎是商王武丁的兒子為祭祀母親而鑄造的,該鼎在商代晚期的鑄造難度是驚人的,這充分顯示出商代青銅鑄造業的生產規模和技術水平。1976年安陽殷墟商代婦好墓發現“司母辛”銘文銅鼎,可以與“司母戊”銘文相印證。

撇開假耳朵的遺憾不談,司母戊鼎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最大、最重的中國古代青銅器,是鼎中之王,是傳國重器。

(二)毛公鼎

道光末年出土於陝西省寶雞市岐山縣。毛公鼎高53.8厘米,口徑47.9厘米,淨重34.705公斤,器型呈仰天勢,半球狀深腹,垂地三足皆作獸蹄,口沿豎立一對壯碩的鼎耳。文物界公認此物係西周晚期宣王(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1年)時的一件重器,因其鼎腹內鑄有32行497字關於“冊命”毛公 的銘文,故名“毛公鼎”。器身上銘文是現存最長的銘文,其內容是周王為中興周室,革除積弊,冊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輔佐周王,以免遭喪國之禍,並賜給他大量物品,毛公為感謝周王,特鑄此鼎記載此事。毛公鼎為西周晚期的宣王時期器物,是研究西周晚期政治史的重要史料。李瑞清題跋鼎時說“毛公鼎為周廟堂文字,其文則尚書也,學書不學毛公鼎,猶儒生不讀尚書也”,即是說此。此外,毛公鼎書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風格,結構勻稱準確,線條遒勁穩健,布局妥帖,充滿了理性色彩,顯示出金文已發展到極其成熟的境地。

毛公鼎一出土便受到藏家的珍愛。1852年,清朝翰林院編修、著名金石學家陳介祺從一戶姓蘇的人家買到毛公鼎,對其嗬護有加。隨著清王朝的沒落,毛公鼎被抵押在俄國人於天津開辦的華俄道勝銀行。1920年,美、日列強商賈都垂涎毛公鼎,欲出巨款秘購。消息被時任北京政府交通總長的葉恭綽得知,葉恭綽迅速籌資3萬元,將鼎從道勝銀行贖獲。事後,葉恭綽將毛公鼎秘藏於上海的寓所“懿園”。抗戰爆發後,蘇皖一帶很快就被日本人占領。隨即日本憲兵隊到處搜尋毛公鼎的下落。為防止國寶落入日寇之手,住在香港的葉恭綽委托友人設法仿造了一隻銅鼎,交到日本憲兵隊。而真正的毛公鼎則偷運出上海,秘密帶往香港。後來,上海富商陳詠仁以300兩黃金買下寶鼎,並同意葉恭綽的約法三章,承諾抗戰勝利之後一定捐獻國家。1946年,寶鼎被捐獻給了當時在南京的“中央博物院”。現在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