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推薦序:且讓破鏡重圓(1 / 2)

【致所有我曾愛過的動物,尤其是琳、霍華德和梅爾。

你知道狗生氣的時候會低聲吼,高興的時候會搖尾巴。現在,我高興的時候也會低聲吼,生氣的時候也會搖尾巴。所以說,我瘋了。

——劉易斯·卡羅爾的《注釋版愛麗絲》中柴郡貓對愛麗絲如是說

有一天,我會在那裏與他彙合,

但是現在他帶著他的髒外套、

他的壞習慣還有他冰涼的鼻子走了。

——巴勃羅·聶魯達的《狗兒仙逝》】

2007年3月,當擔任法國總統長達12年之久的希拉克決意退出下一屆總統競選之時,他並沒有想到,這個決定不但會改變他自己的人生軌跡,而且也會影響他的愛犬蘇莫的狗生軌跡。

蘇莫是馬耳他犬和比熊犬的後代,性情溫順,行為活躍。希拉克搬離豪華闊綽的愛麗舍宮後,蘇莫很快變得食欲不振,鬱鬱寡歡,再也不像以往那般作為公眾動物活力四射,風光無限了。

希拉克的夫人伯納黛特認為,蘇莫早已習慣了總統府邸內的大花園中的暢快生活,現在根本無法適應跟隨卸任後的希拉克住在大公寓裏的生活,從而陷入了焦慮和抑鬱。獸醫給它服用了百憂解,但卻沒起到什麼效果。心煩意亂的蘇莫先後兩次咬傷了希拉克。最終,希拉克不得不將它送到鄉下的一處農場。當蘇莫得以重獲縱情馳騁的自由後,據說它再也沒有咬過人。

狗猶如此,人何以堪?

蘇莫的遭遇與它的反應,哪裏是一個狗的故事呢?這豈不是一堂活生生的人生哲理課嗎?

其實,早在公元1200年,阿蘭·德·裏耶就說過:“世界上的所有生物對我們而言都是一本書、一幅畫、一麵鏡子。”裏耶說的確實沒錯。動物就是人類的進化之鏡、行為之鏡、情緒之鏡。如果人類能夠好好地以動物為鏡,就能更好地洞察自我,更好地管理情緒,更好地獲致人生幸福。

但不幸的是,就像法國哲學家笛卡兒認為的那樣,“動物都是自動裝置,缺乏情感和自我意識,它們的操作都是無意識的,就像活機器一樣。”人類這種以自我為中心,以萬物之靈傲然自居的認知偏見,如同重錘一樣,擊碎了人類的動物之鏡。

好在堅冰自有消融之日,“動物機器論”的偏見自然也不可能萬古長青。從達爾文開創性的《人和動物的感情表達》開始,一些目光深遠的智者也加入了對動物情感世界及其與人類情感之間的類比與聯係的關注。

靈長類動物學家弗蘭斯·德瓦爾在他的《黑猩猩政治》一書中提到了倭黑猩猩和其他類人猿表現出來的無私、同情與道德;神經病學家安東尼奧·達馬西歐指出,情感是動物進行社交行為所必需的一個部分;動物行為學家喬納森·鮑爾科姆認為,情感似乎是和意識一起進化的,情感與意識互助互利。這在動物鏡子測試中得到了有力驗證。

……

如今,這份名單上加上了勞蕾爾·布賴特曼的名字。

勞蕾爾·布賴特曼因為自家的寵物狗奧利弗表現的與人類的分離焦慮症高度吻合的種種症狀而對動物的情感世界產生了極大的興趣。當奧利弗居家獨處時,就會撕咬塑膠密封袋、毛巾和裝雞蛋的紙盒,甚至有明顯的自殺傾向。勞蕾爾幾乎窮盡了一切辦法,但還是無法幫助奧利弗心理痊愈,隻能黯然放手讓奧利弗走向不歸之路。這一段痛苦不堪的經曆,助推勞蕾爾選擇學習生物學,並成為麻省理工學院的曆史和人類學博士。此後,勞蕾爾埋頭苦讀博物館和動物園的檔案,並花費3年時間走遍世界各地,尋找受到精神疾病困擾的動物和照顧它們的人們,並結合科研論文以及對寵物狗公園、野生動物和遊樂園的觀察研究,寫出了這一本《動物也瘋狂》。

在此之前,無論是獸醫學、心理學,還是動物行為學、神經係統科學或者野生動物生態學,沒有任何一個分支對動物是否會患上精神疾病進行專項研究。勞蕾爾的作品填補了這個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