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變動·新覺醒·兩重性
——對21世紀第二個10年中國和世界基本走向的幾點思考
中國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會長 鄭必堅
現在呈現給讀者的這部文集的總題目——《世界熱議中國—尋找共同繁榮之路》,準確表達了文集的主旨和內涵。我為這樣一部可貴文集的出版感到高興,並願以自己的一篇拙作作為代序,參加“熱議”。
第一點:我多年一貫、直到今天的全部思考,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六個字—“大變動、新覺醒”。展開一點說,就是“以中國和平崛起為主題的中國大變動、新覺醒”,和“以世界和平發展為主題的世界大變動、新覺醒”。從近代以來的中國和世界曆史角度來看,這樣一種“大變動、新覺醒”,乃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偉大進程。而這個進程,可以說,中國從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世界從20世紀70年代越南戰爭結束之後,就逐步啟動了。從那時到現在不到40年,中國和世界都發生了新的巨大變動。看來這樣的大變動還將持續下去。也許可以說,真正的大文章還在後頭。
第二點:就中國來說,從1840年以來,中國社會始終處在大變動、新覺醒之中。西方的炮艦和鴉片打開封建王朝的鎖國大門,同時造成中華民族的深重災難,中國人開始“睜開眼睛看世界”。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後,開始探索一條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民族解放之路,直到1949年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從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到2020年中國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2050年中國基本實現現代化,這是“兩個一百年”。其中所發生的曆史性變化就是從近代中國到當代中國的大變動、新覺醒。
自1978年以來,這個大變動、新覺醒進入以改革開放為動力、以中國和平崛起為主題的新階段,它同世界範圍以和平發展為主題的大變動、新覺醒緊密結合,成為人類曆史進步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的曆史條件下,中國人通過自己新的奮鬥,產生一種新的精神麵貌,一種本質上的新覺醒,一種觀念大解放。
首先,中國人開始具有一種新的眼光,即放眼世界、了解世界的眼光。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現在如此,今後仍然離不開。從鄧小平到現在的新一代領導人,一直是這樣觀察把握的。中國不會關上開放的大門。中國越發展,也將越開放,與世界各國的共同利益也越大。最近設立的上海自由貿易區就是中國進一步對外開放的重要標誌。
其次,中國所有問題的解決最終取決於發展生產力,中國的革命和改革歸根到底都是為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21世紀第二個10年乃至到2050年,中國的根本問題仍然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麵對國內環境和國際環境的挑戰和壓力,我們正在全力以赴地調整經濟結構,全麵提高經濟質量,大力發展科技教育,激發創新活力、創業活力和抵禦風險的能力與活力。
其三,在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問題上,中國人的認識和實踐經曆了發展過程,而且還在不斷發展。從全局看,從實質看,這乃是中國30多年改革的核心問題,也是新一輪全麵改革的重點和突破口。全麵深化改革的綱領和部署,肯定將離不開進一步解決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問題,解決好全國的市場體係問題,解決好國內市場與世界市場的融合問題。
其四,中國的發展應當是全麵、均衡、可持續,而不是單一的、片麵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中共十八大確定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五位一體”發展戰略,體現了新的發展觀。其中,社會治理的目標在於使全社會更加活躍、更加有序,在於人民享受更多的發展成果,擁有更多的話語權、知情權、參與權。
其五,中國必須堅持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中國堅持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不是一種外交辭令,而是要永遠堅持的曆史方向。堅持“和平”,就是要破解“中國威脅論”;實現“崛起”,就是要證明“中國崩潰論”缺乏根據。打破“國強必霸”的舊邏輯,既是中國的戰略選擇,也是中國的新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