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專家盧勤女士認為,“成人世界”與“孩子世界”溝通的鑰匙,不僅僅掌握在孩子手中,而是父母和孩子每個人手中都有一把,最重要的是父母手中的鑰匙。父母要想和孩子溝通,需要學會一件事——經常從孩子的觀點上來思考,從孩子的角度來觀察、決定事情,這是對孩子最大的尊重。她說:“與其用命令的方式對孩子指東指西,不如蹲下來好好和孩子說話。”
美國精神病學家威廉·哥德法勃曾經說過:“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當成與自己平等的人,給他們以無限的關愛。”無數事實也表明,父母以居高臨下的命令姿態來跟孩子說話,反而會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隻有父母轉變姿態,不用命令的口氣跟孩子說話,才有可能讓孩子感受到平等。
孩子本身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格和尊嚴,他們都希望父母能夠給予他們尊重和平等。父母隻有和孩子站在同一水平線上,孩子才有可能感受到平等和尊重。
平等地和孩子說話,是增強孩子獨立意識的有效方式。
有的父母在家裏總愛擺擺為人父母的架子,對孩子呼來喚去,常用命令的語氣對孩子說:“把我的眼鏡拿來!”“不要動那本書!”“今天晚上不準出去玩!”當時倒是夠威風、夠痛快的,可是這些父母逐漸地會發現,孩子們慢慢地不吃這一套了,而是常將父母的一道又一道的命令當耳旁風。
經常用命令的口氣對孩子說話的父母,應該了解:命令並不是一種好的教育孩子的方式。
命令讓父母的教育行動不能留下回旋餘地
例如:父母命令孩子去睡覺,偏偏孩子是置若罔聞,隻管自己玩自己的,而父母一時也拿這些小淘氣沒辦法。這樣次數多了,孩子就覺得不聽父母的命令也沒什麼,那下次也就更不會聽了。如果父母明白孩子的心理,這樣對孩子說:“呀,這東西真好玩呀!可惜時間不早了,乖孩子應去睡覺了。要不你再玩5分鍾,就去睡覺,好嗎?”這樣既誇孩子乖,又是用征詢的口氣同他說話,孩子感到受到了尊重,也許到不了5分鍾就乖乖地睡覺去了。而且這樣為父母留下了餘地,即使孩子暫時不聽話,也不至於激得父母為了自己的威嚴而去與孩子大動肝火。但父母一旦向孩子發出了命令,那是一定得讓孩子服從的,不然不利於以後的教育。
對孩子使用命令不利於孩子人格的發展
父母老對孩子用命令的方式支配來支配去,孩子處於被動服從的地位,時間長了,就會形成退縮的性格,依賴性強,缺乏主動性;也有可能走上另一個極端,孩子經常與父母頂牛,逆反心理增強,走入社會後也會具有反社會性。
所以,父母對孩子一定要注意說話的語氣,千萬不要用命令的方式。
在具體的家教實踐中,父母首先要對孩子的心理進行一番“研究”,然後想想自己在孩子這樣的年齡,遇到同樣的事時是怎樣想的、怎樣做的。這樣就可以發自內心地理解孩子,進而從更高的角度看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自然會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