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的主要途徑。隻有在課堂教學中認真學習,打好課本基礎知識,學生才有機會進行更深層次的學習,才能德智體全方麵發展自己。每個學生都是在基礎教育的基石上發展起來的,隻有穩固了根基才能長得更加茂盛,一旦脫離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以及基本素質的全麵提高,也就無從談學生的各方麵發展了。
以下是一位實習老師的真實案例:
我在崇文中學已經教了幾年書,對這裏也算有了比較全麵的了解,這裏的每個老師都非常優秀,他們都有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對教育教學也都有個性化的見解認知。他們十分重視教學質量,除了抓學困生的教學質量,也抓優等生的教學質量。我的指導老師徐老師在培養學生這方麵就有著十分豐富的經驗,同時也取得了不錯的成效,通過與導師的交流,使我收獲了很多。以下是徐老師的幾點做法:
1.運用簡單的題目來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幫助他們進一步脫離書本,進行思維拓展。這裏有一個簡單的小例子。像乘法算式16×7和17×6,學生的第一反應基本上都是認為他們的答案是一樣的。普通同學可能會通過計算,得知這兩個算式不同於乘法交換率,所以能夠得出正確的答案。但一種新的計算方法是可以讓學生們計算這兩個算式的積相差幾,然後就是一個猜測和舉例驗證的過程,通過計算就能發現16×7和17×6的第一個乘數和第二個乘數個位相差1,而這兩個乘法算式的積則都是相差10.然後再通過進一步的計算、猜測和驗證,去得出第一個乘數和第二個乘個位數相差的結果,由此得知這兩個乘法算式的積都是相差幾十。或者可以結合兩乘數和相等,差越大,積越小的辦法,直接判斷哪一個算式的積比較大。
2.對學生進行分層思考的鍛煉和要求。有些學生演算計算題的速度是很快的,為了避免他們沒事做,在練習的時候,教師應該多設計一些解題的思路,好鍛煉他們的思維能力。比如,當其他學生在計算的時候,可以讓他們再另外想一想這道題是否還有其他的解決方法。同時將題目進行思維擴散,這樣就能夠達到分層教學的要求。
3.幫助學生建立數學模型。在學生掌握了一段知識的內容後,要引導學生總結和概括這章或者這節內容的重點,難點或者要點。也許一些題目隻要求學生能夠掌握計算方法就可以了,但學生除了會解題,最好還能迅速概括出這是哪一類題目,能夠快速找到這類題目的共同特點以及解決辦法。比如分數應用題,學生會覺得什麼時候用乘法或者除法比較難。通過概括就能很快掌握這類題目的解題思路和方法。總之不管外在條件怎麼變,學生整體的思路總是要保持很清晰的。
4.在課堂上鍛煉學生說的能力。這種能力的培養要由簡而難。通常在講述一道題怎樣做的時候,腦子裏一定要有清晰的解題過程。有時候,會說比會做還要重要很多。比如我們班級裏那些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光會做,不會說,別人完全聽不懂他的話。這樣也就無法分享他的做題思路了,實在是很可惜埃所以,會說是十分重要的一項技能,說是為了理清自己的思路。在中低段教師就要開始有目的培養學生說的能力了,會說能夠很好地展現出學生思考問題的整個過程。
通過這個案例,教師能夠懂得:
(1)要積極改進課堂的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