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球:“這個問題誰能解決?”
黃金劍:“我能解決就成世界級的大數學家了!”
飄雪:“這個問題無解!”
射日弓:“沒得解決的方法,沒有程序。”
玻璃上寫著一行驚心動魄地信息:“請寫出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程序。”
哥德巴赫是德國一位中學教師,也是一位著名的數學家,生於1690年,1725年當選為俄國彼得堡科學院院士。1742年,哥德巴赫在教學中發現,每個不小於6的偶數都是兩個素數(隻能被和它本身整除的數)之和。如6=3+3,12=5+7等等。 1742年6月7日,哥德巴赫寫信將這個問題告訴給意大利大數學家歐拉,並請他幫助作出證明。歐拉在6月30日給他的回信中說,他相信這個猜想是正確的,但他不能證明。敘述如此簡單的問題,連歐拉這樣首屈一指的數學家都不能證明,這個猜想便引起了許多數學家的注意。他們對一個個偶數開始進行驗算,一直算到3.3億,都表明猜想是正確的。但是對於更大的數目,猜想也應是對的,然而不能作出證明。歐拉一直到死也沒有對此作出證明。從此,這道著名的數學難題引起了世界上成千上萬數學家的注意。200年過去了,沒有人證明它。哥德巴赫猜想由此成為數學皇冠上一顆可望不可及的“明珠”。到了20世紀20年代,才有人開始向它靠近。1920年、挪威數學家布爵用一種古老的篩選法證明,得出了一個結論:每一個比大的偶數都可以表示為(99)。這種縮小包圍圈的辦法很管用,科學家們於是從(9十9)開始,逐步減少每個數裏所含質數因子的個數,直到最後使每個數裏都是一個質數為止,這樣就證明了“哥德巴赫”。 1924年,數學家拉德馬哈爾證明了(7+7);1932年,數學家愛斯爾曼證明了(6+6);1938年,數學家布赫斯塔勃證明了(5十5),1940年,他又證明了(4+4);1956年,數學家維諾格拉多夫證明了(3+3);1958年,我國數學家王元證明了(2十3)。隨後,我國年輕的數學家陳景潤也投入到對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之中,經過10年的刻苦鑽研,終於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取得重大的突破,率先證明了(l十2)。至此,哥德巴赫猜想隻剩下最後一步(1+1)了。陳景潤的論文於1973年發表在中國科學院的《科學通報》第17期上,這一成果受到國際數學界的重視,從而使中國的數論研究躍居世界領先地位,陳景潤的有關理論被稱為“陳氏定理”。1996年3月下旬,當陳景潤即將摘下數學王冠上的這顆明珠,“在距離哥德巴赫猜想(1+1)的光輝頂峰隻有颶尺之遙時,他卻體力不支倒下去了……”在他身後,將會有更多的人去攀登這座高峰。
黃金劍:“還是暴力破解吧,這個問題沒得解決方法!”
紅色球:“看來也隻有如此了!還真的被猜對了,世界近代三大數學難題,這才第幾關?第四關……”
黃金劍:“好了,別做感歎了,我到是要看看到底後麵會是些什麼難題!你們讓開!”說著,黃金劍已經開始閃爍起金黃色的光芒,光芒殘繞著劍身,發出劇烈地顫動!
其餘四個徽章立馬讓到了房間的角落裏,隻見黃金劍飛到了房間的頂部,突然一陣耀眼的金色光芒閃過,正中央的玻璃已經被呈十字形劃開……
光芒減弱,黃金劍上出現了了進入第五關的鑰匙……
黃金劍:“走吧,後麵恐怕是一點都不好過呀!咱們得抓緊時間了,我看咱們還是別去解決什麼難題了,看我這樣一劍解決問題,一分鍾都沒到……”說著,黃金劍已經打開了第五關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