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1 / 1)

這本小書彙集我一年多來在香港大學講學期間應香港文彙報之約,為該報副刊連續撰寫的二十篇短文,再加上近期給大學生所作的一篇講演稿。寫這些文章,旨在貫徹“語言研究為語言應用服務”的精神,就社會上廣大讀者比較關注的一些語言文字問題作比較通俗的闡述。每篇文章討論一個問題,一般不超過三千字。恰好向以語言文字學作為特色品牌的暨南大學出版社有意出版一些帶普及性、通俗性的語言文字讀物,用《大家小書》為題,要我幫忙組織語言文字學家玉成此事。這一計劃剛剛啟動,在一時尚未獲得應約專家惠稿之前,我就不辭淺陋,冒昧獻出手中這一二十篇小文先走一步,望能起到拋磚引玉之效。

無獨有偶。將近三十年前,我在東京大學客席任教兩年,期間也曾應當年香港文彙報總編輯曾敏之先生之約,為該報開辟《東瀛雜記》專欄,先後發表了四十多篇旅日雜記,回國後先後兩度經武漢大學出版社(1982)和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增訂版易名《日本麵麵觀》)結集成書刊行,此番三十年後文彙報再約為其副刊辟專欄撰稿,仍以“雜記”為題,隻不過說的是語言文字上的事兒,不再是“東瀛”的事兒了。半個多世紀的語文生涯,使我深深感到語言文字是一門最為貼近百姓生活,最能在“學以致用”中發揮作用的學科。從事語言文字的研究,無疑都應該象我們的先輩學者,如大師級的王力教授、呂叔湘教授那樣,時刻把語言文字的社會應用,語言文字知識的普及傳播記在心上,並且身體力行,付諸行動。我在構思醞釀這些小文的寫作時,腦子裏不斷浮現前輩學者的相關教誨。現在寫就的這些小文,隻是自己在麵對社會現實語文問題時所思所想的點滴體會與管見罷了。盡管自己在動筆時不斷想到要盡力做到每篇文章既有一定的學術含量又能切合百姓的口味,但這又是談何容易的事!此刻把這一二十篇粗糙的作業端出來,要請讀者和同道專家不吝指教。活到老,學到老,但願我這年屆八十的老頭兒還有再學習,再提高的機會。

詹伯慧

2010年6月於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