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1月,中期選舉一結束,莫裏斯便對希拉裏說,對於自己的經曆和對自我價值的定位,不應當“使人們覺得她是在歪曲事實或混淆視聽”。12月,她在《新聞周刊》上發表了一篇關於兒童撫養問題的文章,反駁了金裏奇的觀點。在這之前,金裏奇曾宣揚用“狄更斯主義”通過建孤兒院的方式收養那些失去母親照顧的孩子,而不是由收養家庭領養。莫裏斯建議希拉裏在報紙上開設專欄,闡述她的觀點。
1995年2月,希拉裏通過《美國新聞和世界報道》宣布,她將退居幕後。她說,她今後將主要協助丈夫工作,為其執政助一臂之力。“我認為,我的首要責任是完成我丈夫交給我的任何他認為有益的工作。這一工作有時可能會很有意義,但更多時候是一份閑差,聊聊天、打打牌或是聽他自言自語。我的意思是,隻要我在他身邊,這就足夠了。”這意味著,她已從一名總統的內參變成了打牌的陪客。
不久之後,克林頓宣布,希拉裏將赴南亞五國訪問,以顯示美國對這一地區的關注並改善美國與印度和巴基斯坦的關係。這是希拉裏第一次沒有克林頓陪伴的海外旅行。希拉裏說,她這次南亞之行的目的,不是為了要在醫療製度改革和中期選舉失敗之後重塑自身形象,“我還沒有這麼聰明,實際上一年多之前國會便已邀我到南亞訪問了”。希拉裏也希望到別的文化裏去,了解一下那裏婦女的生活情況。可當時白宮紛亂如麻,這一計劃便隻好一拖再拖了。對希拉裏來講,她也要利用這一機會與已經15歲的切爾西多待一會兒。她們確實需要在一起享受一下天倫之樂了。希拉裏說:“這是切爾西童年時代的最後遠行了。”這些話聽上去有些老生常談,但其背後確實隱含著希拉裏的真實想法。
伊斯蘭堡是希拉裏為期12天南亞之旅的第一站。
希拉裏和切爾西訪問了幾個巴基斯坦的村莊,在那裏參加了幾次派對和宴會。母女兩人曾經向國務院谘詢過當地著裝的習俗,因此在訪問期間也試穿了幾套當地的服裝。每次進入清真寺和宗教傳統地區,希拉裏便戴上頭巾。她尊重當地的習俗,但對當地婦女受到傳統和宗教的巨大束縛感到憤憤不平。希拉裏母女途中身著異域服裝、騎在大象背上以及遊覽宮殿時拍了不少照片,這成為了新聞報道不可或缺的材料。在印度特裏莎嬤嬤孤兒院,切爾西把嬰兒一個個包裹在繈褓裏,她們都是被拋棄在大街上的女嬰。希拉裏說,她為那些爭取人權而鬥爭的人們感動。一些尼泊爾的穆斯林婦女也想去一些印度教村莊聆聽希拉裏的講話,同樣,希拉裏也想聽聽她們的心聲。
令希拉裏感到欣慰的是,媒體似乎也對她產生了好感。隨行的攝影師和記者看到希拉裏舉止端莊,像一名母親、女中英傑和使者。人們對她也產生了無限的尊敬和愛戴。一轉眼,她變成了一名受人推崇的偉大女性,並將把她的見聞帶回美國。同時,她表達了其迫切的心願並許下了諾言,仿佛在提醒人們:這次旅行絕不是一次第一夫人的逢場作戲。
婦女、兒童和男人們都站在塵土飛揚的鄉間公路上,爭相一睹希拉裏的風采,聆聽第一夫人的演講——盡管希拉裏也不清楚該為這個國家做些什麼。
金裏奇曾用先知者的口氣宣布:“等到共和黨有了傳喚權的那一天,華盛頓將完全是另外一個天地。”現在,他的話應驗了。希拉裏和克林頓做夢也沒有想到,在其後直到1996年總統大選的兩年時間裏,國會各大委員會對他們進行了接連不斷的肆意調查,貪婪地攫取他們在阿肯色州的曆史和白宮執政期間的資料。然後,這些調查結果被用於新任獨立檢察官肯·斯塔爾的質詢。斯塔爾也已經把貪婪的觸角伸到了白宮內部,攫取有關資料和檔案。金裏奇說,已有多達20個國會委員會或特別行動小組介入了克林頓夫婦的“腐敗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