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1992年之前我還不相信祈禱,白宮生活也會改變我的看法。——《親曆曆史》
3月19日,希拉裏和二十多位助手決定舉行午宴,慶祝國會通過克林頓的經濟促進計劃。希拉裏難得放鬆了下來。就在那時,卡羅琳·休伯低聲告訴她,她父親中風了,於是她立刻飛回小石城守在父親床邊。她在阿肯色期間,文斯·福斯特將依據醫療保障計劃的判決對法庭提出上訴,唐娜·沙拉拉和蒂波·戈爾將代替她參加事先安排好的醫療保障論壇和全美巡回訪問。
希拉裏在醫院的時候非常痛苦,這一經曆也對她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就在媒體守在醫院外麵等消息的時候,希拉裏正在醫院和病人家屬以及醫務人員交談。希拉裏在《親曆曆史》一書中提到,當自己了解到當病人無力負擔醫藥費時醫生是多麼悲傷,而且有些病人為了節省醫藥費不得不把用藥的劑量盡可能減少。這一切使她更加堅信醫療保障改革是多麼重要。
希拉裏在小石城的時候,美國醫學會從各個州派來幾百名醫生到國會山,向他們的代表請願。他們同意建立全民保障體係,阻止醫療費用上漲的趨勢,但是不願意按照希拉裏的意思凍結出診費的上漲。在一次非公開會議上,邁格辛納告訴大約30名國會民主黨人,政府“傾向於要求”個人負擔他們的雇主沒有承擔的醫療保險費用,個體工作者則承擔自己的全部費用。同時,根據法庭要求,白宮公布了511名參加醫療保障改革計劃的聯邦雇員、國會助手以及外來顧問的名單。
入主白宮的頭幾個月中,克林頓和希拉裏都不得不麵對一個令人鬱悶的現實:和自己的期望相反,首都並不像阿肯色那個南方小州那麼好控製。在擔任總統的8年時間中,克林頓在政治上成熟了很多,學會了頂著共和黨反對派的壓力慢慢實現自己的目標。但是就個性而言,他一點兒都沒有變:雄心勃勃、魅力四射、自戀、無賴、任性。他非常能幹,但是人品不佳。希拉裏的宗教信仰似乎嚴重阻礙了她的變通能力。
從希拉裏在韋爾斯利畢業典禮稍顯雜亂的演講上,人們已經可以隱約看出她的雄心壯誌。10年之後,三十多歲的希拉裏在阿肯色的主日學校和教堂發表過一係列布道(雖然國家媒體從未發現),明顯表明她的政治哲學深受宗教信仰的影響。
盡管希拉裏經常出現在講道壇上,但是從來沒有像1993年4月6日在奧斯丁的得克薩斯大學運動場布道時那麼鋒芒畢露。當時到場的聽眾有14000多人,而她的父親正在附近的小石城病榻上奄奄一息。父親18天前的中風使得他的病情岌岌可危,家人也即將麵臨放棄治療的痛苦決定。她幾乎每天都守在父親床邊。報紙上刊登了希拉裏在頭兩個星期中離開醫院走向汽車的照片,“顯示出所有人失去所愛之人都會表現出來的痛苦”,一位《華盛頓郵報》的記者寫道。
她的一些助手回憶說,她在奧斯丁演講的主題其實已經醞釀了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父親的病危無疑使得她的感受更加深切。(“生命何時開始?”她在演講中曾經這樣問,然後放低聲音說,“又在何時結束?”)這次演講,或者說其實是布道中的大膽言論,在所有第一夫人的公開發言中是非常罕見的。它也充分反映了自韋爾斯利畢業之後,希拉裏的思想和演講技巧都有了很大提高。她已經不再需要像在畢業典禮上那樣搜腸刮肚尋找合適的措辭,現在她不怎麼需要思考就可以口若懸河,根據自己在飛機上的草稿出口成章、即興發揮,並且借鑒了一些自己和白宮撰稿人共同合作的一篇關於醫療保障計劃的草稿。但是沒有變的是,自從韋爾斯利畢業以來,她仍然決心要解決自己思想保守、靈魂自由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