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克林頓談到社會變革,我就會幫助他具體策劃。我有自己的觀點、興趣和事業……我是個坦白直率的人。我本身就代表著我們國家女性地位的變化。——《親曆曆史》
1960年約翰·肯尼迪當選總統後,出現了一種特定的新聞題材來記錄總統的競選曆程。這種被稱為“滴答滴”的題材被西奧多·懷特在《總統的誕生》一書中發揚光大,該書也成為此類傳記中的經典之作。在傳記中,懷特和他的追隨者記錄了總統競選中幾乎所有的場景和瑣事,從微觀角度堆積了大量細節。但是微觀角度畢竟有其局限性,因此這種題材雖然在此後的10年中大為流行,但是對於揭示總統競選的真正曆程並沒有多大幫助,特別是懷特在1972年所寫的《總統的誕生》係列中的最後一本更是如此。在該書的第一版中,懷特褒揚了理查德·尼克鬆在競選過程中的出色表現。20年後克林頓競選時,記者和作家們麵臨著一個前所未有的問題:克林頓和希拉裏的合作關係,以及這種關係對於克林頓競選理念、策略、進攻、防守、演講和總體形勢的影響。這次競選是候選人和他妻子合作的結果,這對於華盛頓來說是從未有過的現象。最關鍵的對話都是在他們兩個人之間進行的,很少有助手或者朋友能夠了解他們單獨在一起時談話的確切內容。但是,競選總經理的確知道,有時候她的談話能夠代表他的意見,有時候他的措辭來自於她,而且她所起的作用是無法讓人視而不見的。
從學識和政治策略上來說,克林頓都相當高明,他使得老喬治·布什放鬆了警惕,並且打擊了老布什的競選隊伍。要知道,老布什的競選隊伍中都是年輕的政治精英,他們個個驍勇善戰,還有李·阿特沃特和他的門生卡爾·羅夫的指導。但是克林頓和希拉裏也的確有一些切實的想法和計劃來應對美國的重大問題。不僅如此,不管老布什陣營如何誣蔑他們為“自由主義者”,他們還是給大家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克林頓競選時,向公眾傳達自己的觀點沒有一點兒困難。對於他們來說,難的是讓媒體和選民不相信關於他們夫妻兩個鋪天蓋地的負麵新聞:克林頓的性生活和逃避兵役等問題,以及公眾對於希拉裏野心勃勃、渴望權利的印象。他們需要找出對策,把選民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競選理念上,並且成功地把自己塑造成美國政壇的新生力量,而不是共和黨人所說的權謀政治家或者機會分子。他們是打敗老布什和他滿頭白發的妻子的一對年輕夫婦,他們聰明睿智且充滿活力,就像當年的肯尼迪夫婦一樣。
關於克林頓煽情的謠言、指控和揭發使他們成為媒體的焦點。也許由於他和希拉裏的政治生活已經緊緊交錯在一起,因此大家很難了解她的真實生活。不管媒體對她的態度是崇敬、敵對,還是想要真實地把她從克林頓競選的光環中還原出來,有關希拉裏的報道都非常單薄、內容重複,而且缺少必要的背景知識。要知道,她可是一名公眾人物,而且是一位四次連任州長的總統候選人的妻子。在丈夫入主白宮以及離開之後,她都希望保持低調。
同時,在競選過程中以及後來入主白宮之後,克林頓經常需要有人管理、推動、安慰、指導或者批評,這樣他才能發揮自己的最佳水平。就像是為樂器調音一樣,這樣的他才是最高效的。最清楚應該怎樣做的就是他的妻子,部分原因就是因為他能夠聽她的話。
早在克林頓之前,希拉裏就相信他能夠贏得1992年大選,甚至在老布什總統的民意支持率接近90%的時候,她依然堅信不疑。“她那次的直覺是對的,當時我一點兒都沒有這麼確信。”幾年後克林頓回憶說,“她認為1988年美國的經濟狀況還相當不錯,大多數選民還意識不到裏根經濟政策的負麵效應。到了1992年就不同了。而且她一直這樣認為,從來沒有改變過想法……這真是太令人驚奇了。”
1991年,希拉裏和克林頓一直在秘密討論克林頓競選的優勢和劣勢,有時候他們也會和親密的朋友探討這個問題,但是次數並不多。美國贏得海灣戰爭之後,老布什在政治方麵占有絕對優勢,以至於民主黨內隻有一個人——馬薩諸塞州的前國會議員保羅·桑格斯挑戰過他。但是克林頓和希拉裏最擔心的並不是老布什的地位,而是迫使克林頓放棄1988年競選並結束了加裏·哈特競選曆程的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