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這樣,李尼姑和李振邦開始了長達五年的鴻雁傳情。在信中,他們訴說衷腸,恩恩愛愛,暢快淋漓,心心相印,宛如熱戀中的一對情侶,沉浸在牽掛思念的愛河之中。後來,他們書信的內容無所不及,無所不談,李尼姑再也無法隱瞞,不得不如實告知兒子媳婦慘死的實情。這讓李振邦悲傷了半年多的時間,心情才慢慢在李尼姑的撫慰之下平靜下來。直到1984年秋,李振邦再也無法忍受對親人的相思之苦,毅然取道香港逃離台灣,投入祖國大陸親人的懷抱,與令他魂牽夢繞的妻子和孫子團圓。
李振邦的回歸不僅轟動了南山,還出乎意料地轟動了湖北,並波及全國。李振邦和李尼姑長達47年充滿悲歡離合的淒美愛情故事更是登上了各大報刊雜誌的頭條,引得無數癡情男女辛酸落淚。
李振邦回來後,拿出一生的積蓄完成了兩件大事。
第一件是創辦了積善堂敬老院。他和李尼姑一起,訪遍方圓百裏之內飽受過戰爭侵害的老人,將他們接到敬老院贍養。他對采訪他的記者說,國難當頭之時,他們,或者是他們的兒女,離開親人,拋灑熱血,九死一生啊!他們本應該有個幸福的晚年,可是,罪惡的戰爭削奪了他們的幸福。看到他們現在過著孤苦伶仃的生活,真叫人肝腸寸斷!作為一名曾經和他們,以及他們的兒女一起共赴國難的戰友,唯有如此,我的良心才得以稍稍安寧。
第二件是修複了積善堂。李振邦變成了一名虔誠的佛教徒,盡量讓積善堂恢複原貌。他和李尼姑一起,專門購置了鐵鍬、鐵鏟、鐵錘、鐵鑿和鐵釺,和工匠們一道鑿石鋪路,把從山下通往積善堂的石階鋪得穩穩當當、平平整整。在得知往生殿裏存有鬆本雄一等36個日本兵的骨灰後,李振邦找來一塊空心石,將骨灰封存在裏麵後,在石頭的正麵刻下一個罪字,又分別在石頭的前後兩側用中日兩國文字刻下了四句話。前麵刻的是中文: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棄惡從善,往生天堂。後麵刻的是日文:過ちを改める、直地に仏果菩提を正従成就すること;(捨てる悪??Gら善良 )、生の天國に向けて。
李尼姑為此心存感激,李振邦安慰她說,這本是你的主意啊,我覺得很好嘛!這樣一來,既可以讓他們一邊聆聽佛祖的教誨,一邊懺悔自己的罪行,又可以讓他們明白中國人上善若水的寬廣胸懷。
後來,這塊鑿有罪字的石頭成了青綠山積善堂景區的一個景點,和青綠山下建的死難礦工白骨塔,以及在李垸村所建李垸村滅絕紀念碑一起,成了南山縣三大反法西斯主義愛國教育基地景點。
李尼姑沒有忘記自己的諾言,專門和李振邦一起去看望了慧子。雖然慧子的墳墓早已被日本人炸平了,但李尼姑還是憑借記憶,在埋葬慧子的大致位置為她建起一座新墳,立了一塊墓碑。以後的每一年,李尼姑都要和李振邦一起來到這裏看望她,和她談些家常,為她燒些紙錢,長籲短歎一陣後,再落下幾行熱淚。
一九九四年農曆九月初八,李尼姑躺在李振邦的懷抱裏,安詳地閉上了眼睛。三個月後,李振邦思念成疾,追隨李尼姑而去。
從李振邦回到青綠山開始,他和愛妻朝夕相處,形影不離,在一起度過了十年幸福美好的快樂時光。他們感歎失去了太多太多,萬分珍惜來之不易的每一寸光陰,用心過好每一分鍾。用李振邦的話說,十年勝過了一百年。
按照李振邦的遺願,李念邦把爺爺和奶奶合葬到一起。從此,他們相依相伴,一起長眠於青綠山上,永遠不會分開。
每年的清明和春節,李念邦都會雷打不動地帶著妻兒回青綠山看望他們。遵照奶奶的囑托,每次回來,李念邦都會代奶奶跪在那塊刻著罪字的石頭之上,麵向佛祖,為裏麵的罪人懺悔,懇求佛祖讓他們的神識早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