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若夫宮商大和,譬諸吹籥①;翻回取均,頗似調瑟②。瑟資移柱,故有時而乖貳;籥含定管,故無往而不壹。陳思潘嶽,吹籥之調也,陸機左思,瑟柱之和也。概舉而推,可以類見。
“注釋”
①籥:形狀像笛,管上有孔,一個孔吹一個音,它的音位是固定的。②翻回:轉動。取均:取韻,均同韻,指求得音韻和諧。調瑟:彈奏時要調正瑟弦。
“譯文”
至於音位固定而諧和的比方吹笛;轉動弦柱來求合樂的,很像調整瑟弦。調整瑟弦依靠轉動係弦的短柱,所以有時不合;笛子的孔在管上是固定的,所以不論怎樣,吹出音來總是一定的。曹植、潘嶽的作品,是吹笛的調子;陸機、左思的作品,是瑟柱的諧和。約舉兩類如此推求,別的也可類推了。
“原文”
又詩人綜韻,率多清切,《楚辭》辭楚,故訛韻①實繁。及張華論韻,謂士衡多楚,《文賦》亦稱不易,可謂銜靈均之聲餘,失黃鍾②之正響也。凡切韻之動,勢若轉圜③,訛音之作,甚於枘方④,免乎枘方,則無大過矣。練才洞鑒⑤,剖字鑽響,識疏闊略,隨音所遇,若長風之過籟⑥,南郭之吹竽耳。古之佩玉,左宮右徵,以節其步,聲不失序。音以律文,其可忽哉?
“注釋”
①詩人:指《詩經》作者。清切:《詩經》用當時通行的韻,所以說清切。《楚辭》用韻,夾雜楚音,即夾雜方音,所以說訛韻。②靈均:屈原字,屈原作品用楚音,不夠標準。黃鍾:正聲,指《詩經》的標準音。③切韻:通過反切(拚音)來研究音韻。圜:同圓。④枘方:圓鑿(孔)方柄,把方木柄裝入圓孔。一定合不上。⑤練:精煉。洞鑒:深識。⑥籟:孔竅,指風吹竅發聲。
“譯文”
又《詩經》作者用韻,大都清楚明確,《楚辭》夾雜楚音,所以不夠清楚明確的韻實在多。到張華論韻,說陸機多用楚音,《文賦》也說用韻不容易,可以說繼承屈原的用韻,而失去《詩經》正確的音了。所以正確的韻,好像圓轉自如,不正確的韻,比起方木裝入圓孔裏更不合適,能除去這種不合,那末用韻就沒有大的毛病了。作家才識精深的,會剖析字的音韻,才識粗疏的,用韻就像偶然碰上的,如同風吹孔竅發聲,如同南郭先生吹竽罷了。古人在身上掛玉器,尚且要使左麵的玉器撞擊時發出宮音;右麵的發出徵音,用來調節步子,使聲音不失掉應有的次序。何況在寫作上音調構成文章的聲律,怎麼可以忽略啊?
“原文”
讚曰:標情務遠,比①音則近;吹律胸臆,調鍾唇吻②。
聲得鹽梅,響滑榆槿③。割棄支離,宮商難隱。
“注釋”
①標情:標舉情誌。比:合。②吹律:吐氣合律。鍾:黃鍾,十二律之一,指音律。調鍾,調和音律。吹律同調鍾相對,都指奏樂,前者指吹簫笛等。唇吻指發音歌唱。③鹽梅:鹽堿鹹梅酸,都是煮菜的調味品。榆槿:皮有滑汁,煮菜時用作使之滑潤的調味品。
“譯文”
總的來說:抒寫情思務求深遠,配合音律便較切近,因為它隻是從胸腔吐氣,通過唇吻,使它和音律協調。文章中的聲律,好比烹調裏的鹽梅和榆槿,起到調味和滑潤的作用。要除去不協調的音,因為聲律的合不合是難以隱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