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全球公司對內部傑出管理者進行研究,發現優秀主管所表現出來的高情商在他們人生很早階段就開始萌芽了。比如,有位出色的團隊領袖早在中學時期情商技巧就開始得到鍛煉了,當時她家移居到一座新城市,她認為加入某個組織可以結識新朋友,於是加入了曲棍球隊。
盡管她曲棍球打得不是太好,但她很擅長向剛剛接觸這項運動的孩子示範動作,於是她當上了助理教練。大學畢業之後她做了醫藥代表,一開始沒有人告訴她應該怎麼打電話向外科醫生推銷藥品,但她逐漸摸索到門路之後,就開始指導新來的醫藥代表怎麼打電話推銷。她教得很出色,於是公司把她的示範拍成錄像帶,用於培訓所有的新代表。由此可見,情商萌芽於人生早期,而且與人的成長同步發展。如果要提高某方麵的情商能力,任何時候都可以。但我希望讓每個孩子都能接受情商啟蒙,所以發起了社交和情感學習項目(SEL),在學校開設全麵的情商課程。最理想的課程設置是從幼兒園一直持續到中學,用循序漸進的方式向每個年級的學生傳授各種情商技能。
情商從童年時期開始孕育並不斷發展,貫穿人的一生。SEL 旨在為每個孩子提供平等的學習機會。所以當年在寫作《情商》之餘,我在耶魯大學和別人共同創辦了學術、社交和情感學習聯合會(CASEL,現位於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
大腦是最後一個發育成熟的身體器官。假設你觀察兒童成長的各個階段,也就是他們思考、行動和反應方麵的逐年變化,實際上你見證的是兒童大腦發育的過程。比如創造力,兒童(特別是年幼的兒童)思維開闊,想象力驚人,但大腦發育進入兩個階段之後這種現象就被改變了。第一階段叫作“5~7歲轉型期”,兒童的情緒回路受到前額區更強控製,因此他們從這個階段開始更善於控製衝動情緒,協調自己的想象力,行為舉止由此更加得體。
第二階段是青春期,兒童大腦被大幅“修剪”,不常用的神經元被拋棄了,從而進一步削弱了他們天馬行空的想象力。人出生時擁有的神經元遠遠多於後來所用到的神經元,神經元遵循“用進廢退”的原則。(不過我在前麵也提到,神經元的消減與生命逐漸衰退的過程不一樣,大腦的神經元再生機製每天依然能夠製造新的神經元,而且貫穿生命整個過程。)
SEL 麵向大腦正在發育的兒童,傳授大腦神經與情感方麵的知識和技能——這就是“與發展相適應”的含義。
我訪問過美國內陸城市的一所中學,學生在校內外惹是生非,甚至違法犯罪的現象很普遍。
後來這所學校開設了SEL,每間教室牆上掛著一幅紅綠黃交通指示燈的宣傳畫,上麵還寫著:“情緒不穩定,牢記交通燈。紅燈停!保持平靜,三思後行。”
這其中包含什麼道理呢?“停”表明行為的抑製,即左前額神經回路激活,進而控製杏仁核衝動。“保持平靜”說明你能夠改變消極狀態,“三思後行”的道理很重要:盡管你不能控製自己的感受,但可以決定下一步的行動。“黃燈”的意思是,分析可以采取的一係列行動及其後果,從中選擇最佳方案。“綠燈”的意思是,可以做,然後觀察後果。這些道理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這種知識和SEL 其他課程一樣,在實踐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所學校的副校長告訴我,學校開設情商課程之後,因打架被送到他辦公室的學生大幅減少了。
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CASEL 的負責人、心理學家羅傑魏斯伯格曾經對200多個SEL 課程進行分析,並比較沒有開設該課程的學校,研究涉及的學生超過27萬名。他發現,由於開設了SEL 課程,學生的反社會行為(如課堂滋事,鬥毆或濫用藥物)平均減少了10%左右。與此同時,學生的正麵行為(如喜歡上學、出勤率高以及集中精力聽課)平均提高了約10%。越是迫切需要情商課程的學校,取得的進步越大。
但最令人意外的發現是,社交和情感學習使學生成績提高了11%。為什麼?我認為這與大腦HPA 軸喚起方式影響認知和學習效率有很大關係。假設一個孩子總是被擔憂、憤怒、壓迫或焦慮等情緒控製,專心聽課的能力就會受到影響。但如果能有效控製情緒波動,大腦的工作記憶(也就是接收信息的注意力)就會提高。SEL 所傳授的道理不僅體現於交通燈宣傳畫,而且還包含了如何與其他孩子和睦相處等知識(相處問題是造成情緒波動的主要根源),總之SEL 讓學生學會了如何處理負麵情緒。更進一步來說,SEL 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如果你已成年並參加工作,相同的情商技巧會讓你表現更出色。在任何時候都可以進一步提高情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