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新罕布什爾大學的心理學教授約翰梅耶博士和耶魯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彼得薩洛維博士在1990年首次提出“情商”概念時,他們的論文是這個領域裏唯一的一篇;到了2009年,西方心理學界關於情商的學術論文已經發表了600多篇。

2007年,我回國籌建專門從事情商研究和推廣的專業機構情智東方時,我在當當網上搜到的有關情商的圖書總共有40多本,且大多為編譯;短短5年後,這個數字達到了500多,其中就包括情商普及的開山之作《情商:為什麼情商比智商更重要》。這本書的作者正是丹尼爾戈爾曼。“情商”能從象牙塔走入民間,特別是從實驗室理論到付諸管理和教育的實踐,又進而促進情商研究的學術繁榮,戈爾曼可以說是立了頭功。雖然他本人原不是專門研究情商的學者,但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的學養給予了他足夠的學術理解力和判別力,《紐約時報》專欄作家的職業角色又賦予了他非同一般的洞察力和文字傳播力,兩者共同作用的結果就是:《情商》一書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榜首,“EQ”一詞開始在各國語言中流行。2012年年初我在印度行走時,不經意間就在三個地方看到了這本書:新德裏市中心的地攤上,長途汽車的中途休息站,以及一座喇嘛廟的書店裏。

不僅如此,戈爾曼還是西方心理學對接東方智慧的積極推動者。他曾參與美國頂尖心理學家對佛教喇嘛的深入研究,發起了“科學與佛教的對話”,希望心理學研究能幫助非宗教信眾分享到佛教中的智慧,獲得更成功的事業和更幸福的生活。這個研究使藏傳佛教大禪師創古仁波切很受觸動,他甚至提出佛教應當以“一種心理學”的方式進入西方社會。

如果說17年前戈爾曼用《情商》重新改寫了“聰明”的定義,以至於當時的《哈佛商業評論》都視情商為“上一個十年裏最重要的商業概念之一”;那麼,今天的這本《情商(實踐版)》就是從“講概念”到了“教方法”。

情商的概念傳播至今,在歐美國家說是婦孺皆知也不為過,就是在國內也早已不再陌生。在我剛剛參加的一個中外管理論壇上,我請“知道情商”的聽眾舉手,台下手臂林立,但當我又請“知道如何提高情商”的聽眾舉手時,在近千名聽眾中我隻看到了兩隻手臂。顯然,人們急需了解的已從“知道”變為“如何做到”。

《情商(實踐版)》的到來,既順理成章又恰逢其時。無論是早期作為情商理論的傳播者,還是後來作為情商應用的推動者,戈爾曼始終追蹤著情商領域的最前沿研究成果和最佳實踐,本書可以說是對後《情商》時代最新理論的一次萃取和十幾年實務經驗的一次總結。科學性一如既往,實操性越發突出。當然,對於中國讀者,拿來主義固然是好,但若拿來就上身,恐怕總會發現或這或那不怎麼妥帖,但這就不能苛求戈爾曼了。

讀這本書,讓我不時回想起當年在北美研讀情商時體驗的震撼。我一是沒想到西方學者可以把情商這個貌似虛幻的玩意兒研究得這麼細致入微,實在到有圖有真相,科學到能用數據說話;二是沒想到提高情商居然還有方法論,係統到有章可循,實用到有法可依。而我恰恰以為,中國的教育也好、培訓也罷,正缺少這樣的“實學”。於是,一頭紮到了情商的美麗世界中。

能回國拓荒情商事業,也算是向戈爾曼借的火種。今做此小序,便是帶著冥冥天意的感慨,借機向這位引路人致敬。

曾莉

情智東方(北京)創始人

國際認證情商培訓師

2012年1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