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士農工商二(1 / 2)

見自己的當頭老領導敗退,尚書右丞薛令打算出來討個公道,不讓閑子小看:“殿下此言或許有理,聖人之言深邃無比,千變萬化,不可窮就。但古之法未必能適應當下。”

趙銘點點頭,拱拱手。如此與時俱進的想法怎麼能不支持。大趙確實比其他國家清明開放,要是在南唐,質疑聖人估計要被噴死!

“但殿下且看史上曆朝,誰不是把農耕放在重中之重,首當之物。農耕發達就意味這人口可以增長,人口茂盛才是國力富裕的最好體現。而我大趙更是地廣人疏。發展農耕鼓勵生育才是當務之急。昔日越王勾踐十年發展,十年生聚。才有滅吳偉業,發展是什麼,還不是農耕。漢代文景,兩朝時光才成就武帝北驅匈奴。文景二帝在幹嘛,還不是明朝政,鼓農耕。最近的前唐太宗,武略先行不提,貞觀之治最基本不過是均田製和租庸調製。農為國基!難道殿下不能以史為鏡以證得失嗎?”

“農為國基。銘完全同意薛大人所言。”趙銘先向薛令行禮以示受教。老頭子想坑我,我還沒那麼傻,以當下的生產力而言,農為國基這是根本逃不過去的命題。我才沒那麼傻與當世主流對著幹。

“可薛大人應該知道,當世三國,疆域最為廣闊,人口最為富裕的可不是我大趙。而是南唐。為何南唐麵對人口遠遠少於自己的大趙卻屢戰屢敗?薛大人先不急著與銘分說南唐的製度與環境。”趙銘阻止薛令的發言,辯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能讓對手打亂你的節奏。

“咱們先看最表麵的東西,南唐與我大趙的數次對戰敗多勝少是為什麼。一為戰馬。雖然戰馬勉強也可以算上農耕所出,但戰馬上的裝備呢,無論是馬鞍還是馬蹄鐵都為工匠設計所出。這薛大人不能否認吧。其二,我大趙多能以少破多,一趙可擋二唐更多的借助了兵甲之利吧。我大趙工匠打造的百鍛鐵,薄鋼刀更是南唐夢寐以求的物件,不知挽救了多少戰士的性命,誅殺了多少不赦之臣。其煉鐵製鋼的技術南唐可是願意拿五座城池用來交換。此難道不是工匠之功?大趙雄距於世的緣由?”

“從古至今,正是先民發現了火才把我們與野獸區分出來,為了從猛獸口中保護自己,工匠們發明了刀劍兵甲,為了傳承我們的文明,讓後輩們走更少的彎路,工匠們發明了筆墨紙張,為了能壯大自己的族群,養活更多的人口。工匠發明了曲轅樓車。為了我族立於萬族之巔可能離開工匠的辛勞?”

“臥薪嚐膽勾踐手裏的青銅劍怎麼來的?一統六國,橫掃天下的秦軍最為依靠的秦弩為何等身份之人所造?供霍驃騎馳騁漠北,驅除匈奴的馬鞍馬蹬又是何人所為?前朝太宗手下無所不破的玄甲鐵軍的滿身裝備呢?”

“如果說農乃國之基本,那工就是強國之道。可現在工匠是什麼地位?平民視為賤役,貴人視為家仆。動則打罵與商人不過一線之隔。若是讀書人操 弄這些東西更視為叛經離道,不務正業。我所弄出來的馬蹄鐵最後得到什麼?嗬嗬,不過二十貫錢!這還是因為我是皇子,無人膽敢貪墨。而真正的工匠呢,到手的能有多少?就算全到了工匠的手上,這二十貫能幹什麼?不過一家子一年所需。這難道就是提高大趙軍方戰力所應得的?”

接著都是趙銘表演的舞台,趙銘隻能回憶還記得為數不多工具簡史上的內容從頭開始述說,略過人是從猴子變的不提,自從人類掌握火這玩意開啟靈智開始,每一次工匠的發明都帶來了生產力的飛躍,從光屁股到穿樹葉,從漁網到弓箭,從狩獵到農耕,從席天而眠到山洞,再到草屋,最後到能保護我們的城寨。這一項項那點能離開工匠的奇思妙想。

人類從野人過度到母係社會再過度到父係社會,至今的封建王國。都有無數工匠在後方推動著。每一個工具被發明出來都會讓社會有質的飛躍。可如今呢?工匠是什麼?好男兒不屑為也!

“銘並不敢奢求工匠能位於農人之前,可提高工匠的地位,支持工匠們提出更多更好的構思這朝廷完全做得到吧。而不是就那二十貫就打發掉了。諸位也許不知,發明出一樣物品的成品需要經過多少失敗與改進。如果隻靠那二十貫與奴隸一樣的地位,那麼我大趙永遠也別想再得到更好的兵器,更方便的器具,更能提高產量的農具。我們向往更好的絲綢,我們需要更廣闊的土地,我們渴望更高產的糧食。這一切都需要我們的工匠不停的發明與改進。為什麼就不能稍微給予他們相應的尊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