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一:完美的非理性(1 / 2)

社會科學有那麼多分支,從來沒有哪一個學科像經濟學那樣令人向往和崇拜。經濟學是諾貝爾獎中設立的唯一一門社會科學學科,它摘取的是社會科學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也從來沒有哪一門社會科學像經濟學那樣包羅萬象,精致嚴謹。隻因為經濟學研究的是與人最密切相關的物質生活,這才是經濟學經久不衰的真諦。

經濟學領域本該是最為開放的領域,但現在看起來,經濟學似乎是最為保守的領域。傳統經濟學的統治地位一旦被確立就很難動搖,任何異己聲音的出現都會被視為大逆不道。經濟學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不願與其他學科合作。用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米切爾·斯賓思的話說:“我覺得奇怪的是,為什麼心理學家和哲學家徹底撒手不管,任由經濟學家安安靜靜地去做這種徒勞無功的事。部分原因是幾種傳統的社會科學和分支相互隔絕。”但恐怕經濟學自己應該負大部分責任吧。

傳統經濟學的“經濟人假設”是基於亞當·斯密詩一般的描述:人類的行為都是理性和自利的,因此,個人福利最大化就會導致社會整體福利水平的最大化。經濟人假設,就是使全社會資源分配達到效用最大化,也能使社會達到盡可能公平。所以,在這樣的假設條件下,整個社會井井有條而非混亂不堪。

然而,生活中的很多行為,讓傳統經濟學看來終究像天方夜譚:

為什麼在購買彩票的時候,我們極少看見有人購買通過電腦或其他工具隨機組成的號碼;相反,人們對毫無科學性可言的彩票數字走勢和規律研究卻興趣盎然,並以此作為自己下注的依據。

為什麼同樣是節省50元錢,有的消費者連10分鍾的隊都懶得排,但是,他【她】有的時候卻“義無反顧”地跑1 000米的“冤枉路”。

為什麼平時家裏用的家具,有些已經被我們使用十幾年了仍然不舍得更換;但是,一旦當我們買了新房子,就往往近乎瘋狂地將家具全部換掉,即使有些還很新。

為什麼在舊房子裏,可以用白熾燈照明,連日光燈都不舍得換。搬進了新房子,卻裝上了幾千元,甚至上萬元的燈具。

……

生活中,如此“非理性”的“反常”決策比比皆是。如果這些結果可以使傳統經濟學所謂的“理性人”能夠不自覺地達到社會福利最大化,那麼結果本身就是對“經濟人假設”幽默的嘲諷。是我們的頭腦出了問題,還是由於一時或者偶然的決策失誤?其實,好好觀察一下就會發現,這些“失常”並不是誤差,也不是短期的行為,而是我們長期的係統偏離。

正是在這種反主流的大潮中,行為經濟學應運而生。行為經濟學是一門運用社會學、心理學、行為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個人或群體經濟行為規律的科學。它對新古典經濟學理性的假設進行修改和挑戰,提出了一整套在不確定條件下如何決策的方法。

行為經濟學認為,傳統經濟學半個世紀以來,一直將其理論建立在一種高高在上的假設基礎上,即人的行為準則是理性的、不摻雜情感和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經濟學是“沒有道德”的科學。現在,經濟學必須承認,人也有生性活潑的一麵,人性中也有情感的、非理性的和觀念導引的成分。

解釋人的行為,本來也是經濟學永恒不變的主題。無論是什麼樣的研究領域,什麼樣的研究方向,也無論一開始多麼的不起眼,甚至被輕蔑嘲笑,一旦被授予諾貝爾獎,它就會被主流所認可。行為經濟學--這朵正在綻放,但並未完全綻放的奇葩,正以它獨特的魅力,快速地被越來越多的人熟知和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