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小民
那是30多年前,我在東北林區工作。有一天,當地商店的經理來找我說:“咱們店裏的白糖賣不出去,眼看快到夏天了,再賣不出去就變質了。你是學經濟的,能不能給我想個辦法?”我知道,雖然當年物質短缺“要嘛沒嘛”,但林業局用木材換了不少白糖,然而當地人吃糖不多,糖並不緊缺。我想了想,告訴他,你在商店門口貼個告示,寫上“本店新進白糖一批,每戶限購兩斤,憑本購買,欲購從速,過期不候”。告示貼上後不久白糖就賣完了,甚至還有人求這位商店經理多批幾斤。
讀完《怪誕行為學》我才知道,其實我是進行了一個行為經濟學的實驗。在不缺白糖的情況下,夏天前買白糖並不理性。但在物質短缺的環境下,人們總喜歡儲備物品(當時我管家,各種短缺的物品,如白糖、肥皂、洗衣粉等都有為數不少的儲備)。講自由購買,人們會覺得供給多,不購買;講憑本限購,人們就會覺得供給有限,即使不需要也要買。何況憑本購買是一種權利,放棄這種權利是一種損失。把滯銷的東西作為限量購買的東西,人們就會有這種非理性的購買行為。本書也提到了類似的事例。
經濟學總是假設人是理性的,會自覺不自覺地按成本—收益原則來行事。絕大多數情況下也的確如此。但這個世界上還有大量用理性經濟學原理無法解釋的現象。例如,一個青年人原本希望三年內年薪能達到10萬元,結果三年內年薪達到了30萬,而當他知道他的同學年薪為31萬時,為什麼又對自己的年薪不滿意了?一種無人過問的黑珍珠為什麼與其他價格高昂的珠寶放在一起時,身價高出數十倍?人們為什麼願意接受對自己毫無用處的贈品,甚至為此花很大力氣去瘋搶或者排隊?為什麼人們對義務幹活幫助他人感到很高興,而幹活掙錢反而不高興?為什麼性興奮時會選擇一些極危險的行為?為什麼我們總是“言而無信”,做不到許多該做或承諾要做的事情?為什麼我們會高估自己?為什麼麵臨多種選擇時,我們反而會迷失主要目標?相同的阿司匹林,為什麼50美分的管用,5美分的就不管用?諸如此類。
行為經濟學正是要解釋這些問題的。行為經濟學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解釋人的行為,是心理學與經濟學的結合。它對人類各種行為的解釋比傳統經濟學更微妙、更複雜,也更現實。經濟學的成本—收益原理解釋不了上述各種奇怪的現象,但行為經濟學卻能給出令人滿意的答案。行為經濟學需要通過大量的實驗來證明自己的結論,因此又被稱為“實驗經濟學”,對這門學科作出貢獻的馬修·拉賓獲得了2001年美國經濟學會頒發的克拉克獎,而對這門學科作出開拓性貢獻的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丹尼爾·卡尼曼和喬治·梅森大學教授弗農·史密斯獲得了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他們已超過40歲以下者可獲得克拉克獎的年齡限製)。諾貝爾獎委員會對他們的評價是“把心理學研究和經濟學研究有效地結合,從而解釋了人們在不確定條件下如何決策”,“發展了一整套實驗研究方法,尤其是在實驗室裏研究市場機製的選擇性方麵”。
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存在大量非理性現象,尤其在不確定的轉型時期,這種現象更多。如股市的暴漲和暴跌,深圳房市的暴漲和暴跌,自殺人數的增多等。因此,行為經濟學對轉型中的中國不僅有理論意義,而且有更多的現實意義。但是,要讓普通人去讀卡尼曼和史密斯的原著和論文,還是太難了,甚至連中國學者寫的介紹行為經濟學的著作(例如,董誌勇編著的《行為經濟學》),也難以讀下去。但是,每一個人都可以輕鬆讀完本書。
本書書名的英文原文是“Predictably Irrational:The Hidden Forces That Shape Our Decisions”,直譯出來是“可預期的非理性:形成我們決策的背後力量”,能更確切地反映出這本書的內容,當然改譯之後也不失原意,且更能吸引眼球。這本書用實驗的方法解釋了各種我們司空見慣而又不能解釋的現象。它並不是一本介紹行為經濟學的純理論或學術著作,它從我們常見的一些現象入手來介紹行為經濟學的基礎內容與方法,讀起來妙趣橫生。讀完之後,你會覺得自己對人類行為的理解進入了一個認知的新領域。它兼備了暢銷書的知識性和趣味性,譯文也頗為準確、流暢。
許多人都喜歡在機場買一本閑書看。當然,你可以選擇《駐京辦主任》之類的反腐小說,也可以選擇《鬼吹燈》之類的盜墓小說,還可以選擇《暗算》之類的反特小說。現在,我要建議你選擇一本《怪誕行為學》這樣的經濟學普及作品,你一定會收獲更大,而且這本書讀起來比那些書更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