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偶爾也會有充滿啟示性的時刻。在亨利·詹姆斯的小說《金碗》中,那位美國豪門女繼承人在不經意的一瞥間就證實了心中的懷疑:她的丈夫和她的繼母關係曖昧。對全球經濟而言,2008年9月19日就是這樣一個決定性的時刻。美國國會拒絕通過(盡管後來又推翻了這一決定)財政部部長亨利·保爾森提出的7000億美元緊急救援計劃。道瓊斯指數大跌778點,全球股市也應聲而落。突然之間,看起來再也不可能發生的“大蕭條”仿佛即將重演。

大蕭條是20世紀的一場災難,它導致了20世紀30年代的全球性失業。然而,大蕭條似乎還嫌帶來的痛苦不夠深重,反而愈演愈烈,由此產生的權力真空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5000多萬人在戰爭浩劫中喪生。[1]

眼下,大蕭條極有可能重演,因為經濟學家、政府以及公眾近年來揚揚自得,已經忘記了20世紀30年代的教訓。在那個艱難的年代,我們知道了經濟實際上是怎樣運行的。我們還知道了,在一個強健的資本主義經濟體係中,政府應當扮演什麼樣的恰當角色。本書會還原那些曆史教訓,同時用現代的觀點對它們進行解釋。為了弄明白世界經濟如何陷入當前的困境,我們有必要理解這些教訓。更重要的是,隻有理解了這些教訓,我們才知道該怎樣應對。

在大蕭條中期,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出版了《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以下簡稱《通論》)。在這本1936年的經典著作中,凱恩斯闡述了美國和英國這樣資信良好的政府怎樣通過借貸和支出使失業勞動力重新就業。這個解決方案在大蕭條期間並沒有得到係統貫徹。直到大蕭條結束,經濟學家才開始向政治家提供清晰的指導。因此,各國領導人隻能摸著石頭過河。比如,美國總統赫伯特·胡佛和富蘭克林·羅斯福實際上都采取了一些赤字支出政策。盡管他們感到非常困惑,但是在大部分時候,他們的直覺是正確的,其政策方向也大體正確。然而,由於沒有指導方針,他們缺乏將這種政策貫徹始終的信心。

為了打贏戰爭,凱恩斯主義理論最終得以實施,失業現象消失了。到20世紀40年代,凱恩斯的方案得到了廣泛認可,被世界各國采用,甚至被奉為圭臬,載入法律。在美國,1946年的《就業法》將維持充分就業歸為聯邦政府的責任。

在抗擊衰退的過程中,關於財政和貨幣政策作用的凱恩斯主義原理完全融入了學院派經濟學家、政治家甚至一些普通大眾的思想。據說,甚至連米爾頓·弗裏德曼也被引述曾說過“我們現在都是凱恩斯主義者”,但弗裏德曼後來宣稱自己的原話被斷章取義了。[2]凱恩斯主義的宏觀經濟政策大體上是可行的。當然,經濟總是有起有落,甚至會發生一些劇變,如20世紀90年代之後的日本、1998年後的印度尼西亞和2001年後的阿根廷。但是,鳥瞰全球經濟,整個戰後時期的經濟發展一直是成功的,而且還將繼續取得成功。一個又一個國家維持了所謂的充分就業。擁有龐大人口的中國和印度正在向市場經濟轉型,並開始體驗經濟繁榮與增長。

但是,在運用赤字財政有效擺脫衰退的背後,《通論》中另一條更為根本的信息被棄若敝屣,即凱恩斯對經濟運行和政府角色的深入分析。1936年《通論》出版時,政治經濟學譜係中有一派較為極端的人認為,凱恩斯主義之前的經濟學是正確的。按照這種古典經濟學的觀點,自由市場在自發、無政府幹涉的情況下,“好像在一隻‘看不見的手’的指引下”,確保充分就業。根據古典主義經濟學的邏輯,以最簡單的形式表示就是:如果一名工人願意以低於其生產貢獻的工資工作,雇主隻要給他提供一份工作就能從中賺取利潤。持這些觀點的人極力主張政府平衡預算,堅持認為政府幹預越少越好。而1936年譜係的另一端是社會主義者,他們認為,要擺脫20世紀30年代的失業局麵,政府就必須接管經濟,然後才能通過雇傭來消除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