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是一條探索之路
"歡迎收看《創業美國》,我是一佳。帶你了解美國前沿創業者成功背後的故事。"如果你曾經看過我們的節目,這句話,你可能聽過一兩遍;如果你是我們的粉絲,你可能已經聽到過十幾遍;如果你是我們的死忠粉,還跟蹤收聽了我們的廣播節目的話,你甚至可能已經聽了三四十遍,已經是個不小的數字。但這句話,我自己可能已經在心裏對自己說了成百上千遍。不光是在反複的拍攝和錄音中一遍遍複述,每一天,這句話都要在我心裏說上好幾遍。不是因為這句話蘊含了什麼魔力,讓我每天膜拜式地反複練習,隻是從開始策劃《創業美國》這個節目到寫這本書的今天,我的心裏都一直在琢磨我要說的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我要怎麼去說,才是大家最願意聽和看的,更簡單地說,就是我要如何對你說出這句話。
和很多的創業者對待他們的事業一樣,《創業美國》節目,就是我的孩子。按我美國朋友的話說,我除了每天醒著的時候想著它,晚上在夢裏也惦記著它。可能沒生過孩子的我,沒有切身體會,但我把自己能想象到的關懷,都給了這個"孩子",做媽媽可能莫過於此吧。在為這本書寫序的時候,我覺得我應該先說說我的這個"孩子"。雖然說這個"孩子"還算得上是順產,但它的出生也經曆了所有懷胎10月該有的磨難。裏麵大部分的片段可能並不像大家在鏡頭前看到的那般高大上,但是我很想在這裏坦誠地告訴大家我的美國創業故事,就像我在書中、節目中講述其他創業故事那樣,還原給各位最真實的一麵,告訴你我直觀和公正的感受與觀察。
最早有製作《創業美國》這個節目的想法還是在2013年的春天,那一年,是我進入新聞行業的第6個年頭,從鳳凰衛視起步,一直到工作了多年的路透。雖然經曆了不同公司,但做新聞這件事一直不斷地給我給養。那一年,我有一種衝動,想要打破每天報道新聞的限製,說說最代表這個時代精神的故事。就在那一年,推特高調上市,特斯拉電力汽車躥紅,比特幣引起全球爭議。矽穀的創業風在美國各處蔓延,這樣的年代,創新無處不在,人們每一天的生活都可能有所不同,這是非常激動人心的。而創業,不就是這個時代的體現嗎?
有觀眾問我,為什麼不說說中國創業者的故事,而是把關注點放在美國。我個人成年後的生活都在美國度過,幾乎所有的新聞經驗都根源於美國,所以,說美國的故事我更自信。當然,中國的創業故事同樣激動人心,但也需要有人帶大家看看外麵的世界,獲得靈感。我當然也關注中國,關注中國創業,所以我們也不斷邀請中國創業者、投資人和專家參與我們的討論。
正是2013年的那個想法,變成了今天的《創業美國》,這個我已經做了一年多的項目。從那開始的很長一段時間,我都是在摸索,厘清想法,不過更多的還是在摸索如何操作。我得承認,那時的我並不熟悉長篇視頻的運作,沒有策劃全程的經驗,對於後期也比較陌生。所以第一次,我拍出的基本是一個廢片。
起點的作用是奠定方向
故事還要從我真正采訪的第一個創業者說起,可能大家都沒看到過那段采訪,他是手機交友軟件Sonar 的創始人布雷特·馬汀(Bret Martin),我是通過一個朋友認識的他。我還記得我們第一次見麵的時候,天氣有點冷,我去了他的公司。沒有太多寒暄,布雷特給我的第一印象是直接敏捷,但也不失禮貌。五官立體,身材雖不算高大,但體格勻稱,一眼就能看得出,是長期鍛煉的結果,按照現在流行的話說,是個顏值很高的男神。我到現在都非常感謝他,因為這是我第一次沒有路透等大牌媒體做支撐,完全打自己的名義去聯係采訪,我當時既不知道我最後的平台會放在哪裏,也不知道我真正想如何進行拍攝。但布雷特在聽完我有些緊張的、不太成熟的項目介紹後,還是答應了。於是我有了第一個《創業美國》的采訪。
布雷特的故事,應該算創業者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個,常春藤盟校畢業,在投行工作兩年後辭職,駕船周遊世界,後來投身創業,充滿了青春、冒險和創新的人物精神。而他創辦的公司Sonar,概念很新,和我們在本書中要討論的不少手機交友軟件有很強的相似性,但建立得更早,當時,在蘋果和安卓的應用程序平台上的下載量已經超過百萬。在技術和營利模式上都有許多不錯的點子,應該是一個相當不錯的故事。布雷特非常配合,把他的家提供給我們拍攝,為了讓鏡頭更加豐富,還和我們一起跑到他喜歡的咖啡館、辦公地、河邊碼頭,從早上一直忙到了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