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譯後記(1 / 2)

當此書的譯稿已經基本成型,翻譯組的成員們正細細回味這個艱苦但是卻充滿樂趣的過程時,各大媒體正在爭相播報倫敦G20金融峰會的消息。鏡頭前,國家元首們交談甚歡,一片精誠合作、和諧共贏的景象;鏡頭後,抗議的人群堵塞了倫敦的街道,蘇格蘭皇家銀行(RBS)總部的茶色玻璃窗早已被憤怒的群眾砸得粉碎,有人高舉著抗議的標語:“銀行都是邪惡的!”

果真如此嗎?2008年9月21日,美聯儲批準了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提出的轉為銀行控股公司的請求。此舉,加上之前雷曼兄弟的破產,美國銀行收購美林,以及貝爾斯登的倒閉,意味著華爾街前五大投行已不複存在。它們的終結真的是源於自身的邪惡嗎?

不同的人會給出不同的答案,但是我們相信任何讀者在閱讀本書之後都能看到一家經營有方的投資銀行——高盛——是怎樣成功避免破產的噩運,並且在整個金融風暴的風口浪尖避免成為眾矢之的的。這本書寫的是金融機構,其受眾群也是金融機構,特別是投資銀行。

中國現有的本土投資銀行受諸多條件限製,基本上都還沒有脫離“靠天吃飯”的證券公司贏利模式。根據我公司常務副總經理程博明先生在《證券業發展思考與案例解析》中的分析,“1993年《中國證券市場年報》中登錄的49家證券公司中,到目前仍保留商號的僅有5家;2001年證券公司目錄中100家公司,至今保留原商號的僅有33家。初步推測,中國證券公司15年生存率低於30%,中國證券公司10年生存率低於50%,最長壽命為20年。”要打破這個紀錄,在中國做成一家百年老店,那麼高盛所代表的華爾街專業精神、合規體係、風險控製製度以及投行文化都是十分寶貴的財富,是我們可以借鑒學習的最好的教科書。

本書在縱向上跟蹤了高盛的曆史發展脈絡,從1885年戈德曼與薩克斯家族創設合夥製公司開始講述;隨後由於個人原因導致了原創始家族的分裂;再之後,在公司諸多精英合夥人的通力合作下,最終打造出華爾街的旗艦投行:20世紀早期,它們承擔了西爾斯以及福特等大企業的IPO主承銷;在70年代主導了機構大宗交易;80年代主導了固定收益業務和杠杆收購;到90年代已經成為全球金融巨鱷。在描述其成就的同時,作者並沒有遺漏任何高盛曾經經曆的艱難時刻,其中包括大蕭條時期,後續的多次市場大幅下滑,以及多次內幕交易的醜聞。此書最有價值的地方在於,埃利斯把視線延伸到了最近的次貸危機,介紹了高盛是如何在早期就預料到危機的來臨,並且巧妙地躲過這次災難的。

在橫向上,讀者應該能透過埃利斯的筆觸,借助高盛這塊棱形鏡看到美國社會在不同曆史時期的發展狀況。從19世紀下半葉開始,作者通過高盛與社會各界的接觸,向讀者展示了包括政客、企業家、金融從業者,甚至大樓看門人在內的芸芸眾生相。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這些人物所代表的機構,上到美國政府,下到機場的報攤。這種著述的方式使得身處金融行業的我們更深切地體會到:金融與社會各行業、各階層存在著不可分割的緊密聯係。同時,我們也體會到金融業的發展有其特定的曆史背景,任何滯後於時代發展的公司都避免不了被淘汰的命運,而任何過於激進的創新也勢必帶來難以駕馭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