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龍之介小傳

芥川龍之介(1892年3月1日1927年7月24日),日本著名小說家,號澄江堂主人,俳句雅號我鬼。與森歐外、夏目漱石被並稱為20世紀前半葉日本文壇上的三巨匠,亦是新思潮派代表性作家。出生於日本東京市京橋區(現中央區明石町),父親新原敏三從事牛奶生產銷售行業,有兩個姐姐,長姐在龍之介出生前一年病死,享年6歲。其母在生下龍之介7個月後精神失常,因而他被送往母家芥川家,交由其舅母撫養。在11歲時母親亡故,第二年被其舅父芥川道章收養,改姓為芥川。芥川家曆史悠久,在江戶時代是代代侍奉德川將軍家飲茶的士族。家中有茶室,族人好藝術、表演,家中文化氣息濃鬱。

傳說芥川的名字是緣於他在龍年、龍月、龍日、龍時出生,可惜現今留存的資料上並沒有標明他的出生時間。雖然在戶籍上登記的名字是“龍之介”,但他在芥川家、府立三中、一高、東京大學等相關名冊上記載的名字卻是“龍之助”。龍之介本人並不喜歡“龍之助”這個稱謂。

1898年,芥川進入江東尋常小學開始了求學生涯。從府立第三中學畢業時獲得“多年成績優秀學生”的稱號,升入第一高等學校。同期入學的還有久米正雄、鬆岡讓、佐野文夫、菊池寬、井川恭(後改名為恒藤恭)、土屋文明、涉澤秀雄。並於1913年升入東京帝國大學英文係。

1914年2月與一高時的同學菊池寬、久米正雄等人共同創辦《新思潮》。並且以“柳川隆之助”(部分書籍上標注的是隆之介)的筆名發表了阿納托爾·法郎士的《巴爾薩澤(Balthazar)》、威廉·勃特勒·葉芝的《春之心髒(The Heart of the Spring)》的譯作,直到10月廢刊為止在《新思潮》上連載自己的首部小說《老年》,由此展開了自己的作家生涯。

1915年10月他以“芥川龍之介”的名義在《帝國文學》上發表了其代表作之一的《羅生門》,經同窗鬆岡讓的介紹拜入夏目漱石的門下。

1916年《新思潮》第四次複刊,在其創刊號上登載的《鼻子》受到夏目漱石的讚譽。同年,龍之介以英文係第二的成績畢業,畢業論文為《研究威廉·莫裏斯》。同年12月經畔柳芥舟、市河三喜等人的推薦,芥川擔任了海軍機關學校的教官,負責英語教學。與此同時,他努力投身於文學創作中,於次年5月發行了首部短篇小說集《羅生門》,並於12月發行了個人第二本短篇集《煙草與惡魔》。

1917年3月辭去在海軍機關學校的工作,轉而供職於大阪《每日新聞》,專心創作。

1919年3月12日與友人山本喜譽司姐姐的女兒塚本文結婚。

1921年作為海外視察員到訪中國,在北京時曾與胡適會麵,於7月回國。在這場旅行結束之後,芥川的身體每況愈下,患上神經衰弱、腸黏膜炎、失眠等疾病。並於1923年赴湯河原町進行溫泉療養。也是從那個時候起,他的作品數驟減,並且作品風格逐漸偏向於私小說。最終在晚年寫成了《齒輪》《河童》等作品。

芥川與妻子育有三個兒子,長子芥川比呂誌、二兒子芥川多加誌、小兒子芥川也寸誌。其作品《孩子的病》講述了多加誌小時候生病時發生的一些事情。比呂誌最終成了演員;多加誌是他三個兒子中最有誌向從事文學創作工作的,但於1945年死於緬甸戰場;也寸誌則最終成了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