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行為選擇的自我決定規定性述要(2)(1 / 2)

意誌產生於“無”,並且意誌決定也是根據“無”。“無”很多,“無”產生的意誌也很多,這總得有一個實現的先後順序,意誌的載體隻能依次去實現。同時實現所有的意誌也是絕對不可能的,確定其先後順序也就是意誌的決定。意誌的決定並沒有一成不變的原則遵循。行為的最合目的性原則在此並不完全適用。當由意誌具體化的目的從屬於一個由意誌具體化得到的更為根本的目的時,可適用理性原則,即賦予最有助於根本目的實現的從屬目的以優先性。但這種“無”產生的意誌並不是都具有這種結構。如果說生存是根本性目的,那麼消除由體內分泌失衡導致的緊張,包括饑餓、寒冷、性.饑渴等,就屬於從屬性目的。哪一個對生存威脅最大,哪一個就最具優先性。但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種意識隻不過是動物本能的意識化,是一般動物都能恰當地安排好的序列,但與生存意誌不直接相關的意誌卻並不存在這種結構。

意誌的最終形式是突破“無”而實現一種滿足。生存意誌則是生理滿足和心理滿足的一種混合,而與生存意誌不直接相關的意誌則是一種純粹的心理滿足。而心理滿足卻依賴於對“無”和“有”的評價。有他人之所無,則獲得一種心理滿足;有他人之所有,則獲得一種心理平衡。無他人之所有,則會產生一種心理不平衡的受挫感。而意誌的決定首先是緩解心理不平衡的受挫感。但往往有些“無”是無法突破的,別人有漂亮的臉蛋和苗條的身材、高挑的個兒……我沒有。但這種“無”純粹是造化所致,無人能改變,盡管現代美容技術已高度發達,但通過化妝品裝飾出來的美和通過發達的醫學技術裝修出來的美,是無法與造化之美比擬的。因此,這種“無”是不能突破的,隻能通過創造“有他人之所無”來補償以消除和緩解心理不平衡的受挫感。即用“有他人之所無”的心理滿足,來補償“無他人之所有”的受挫感。雖然消除和緩解心理不平衡的受挫感具有優先性,並且在眾多優先性之中,心理不平衡的受挫感大的又具有更多的優先性。但這種心理不平衡的受挫感的大小完全取決於對“無”本身的評價。高估己之所有,他人之所無,則產生過分滿足,導致驕傲;高估己之無,他人之所有,則會過分感到受挫,導致自卑。這樣,獲得可高估的有,消減可低估的無,也就實際上成了意誌決定的通用原則。但高估和低估,都是一種心理評價,這種心理評價是如何完成的,卻是尚待進一步研究的課題。

三、影響心理評價的主要因素

意誌產生於“無”,而意誌決定卻又依賴於對“有”和“無”的心理評價,因而影響心理評價的因素也就實際上參與了意誌的決定。其影響因素有五點:

1遺傳基因

生物社會學家們的研究早已得出確定的結論,對於特定人的人性人心的形成,遺傳基因的作用至少占一半。

2主體我的有無結構

人總是處於一定的社會群體之間,主體我的有無與周圍社會群體中眾多個人的有無,通過對比形成一種特殊的結構:人有我無,人有我有,人無我有、人無我無。這四種不同的有無狀態,也就構成了特定主體我的有無結構。當人有我無時,主體我就會形成強烈的心理失衡和受挫感。心理對這種“無”的評價相對要高。因為在這種有無結構中,對比反差會很強烈。當人無我無時,主體我就不會形成明顯的心理不平衡,對這種“無”的評價也就較低。即使眾人之中,有一個人有,或有幾個人有,對這種有的評價也會較低。因為隻有一個人,或幾個人有,而大多數人都無,主體我就隻不過是這眾中之一,別人能忍受這種無,我也就能忍受。在眾人皆無,及眾人皆有(唯我獨無)這兩種極端結構之間,有一係列的中間性結構,這些中間性結構對心理評價的影響由左向右逐漸增強,由幾乎沒有什麼影響到具有很大的影響。

3自我經曆

自我經曆不直接影響心理評價,但它會作用於人的性格特征,而人的性格特征又會直接作用於心理評價。性格剛強自恃的人,會更看重眾之所無及我之所有,而忽視眾之所有及我之所無。性格懦弱隨和的人,則會看重眾之所有及我之所無,很難通過眾之所無及我之所有的創造來補償他的人有我無。性格特征不僅會通過有無結構的影響作用而對心理評價形成影響,而且社會共同的價值觀念還會作用於他的心理評價。剛強自恃的人並不是簡單地接受社會共同的價值觀念,而是通過自身的體驗來審視批判社會共同的價值觀念。社會公認的善,他不一定會認為善;社會公認的惡,他也不一定認為惡。他是用自身的體驗來判斷善惡、好壞、應該和不應該。而懦弱隨和的人唯唯諾諾,社會共同的價值觀念也就直接成了他的價值判斷,盲目遵從,人雲亦雲。雖然人的性格特征並非如此簡單,但對心理評價的影響卻或多或少地存在著。此處討論的不是行為科學,也用不著詳細探究。而主體我的經曆對性格特征的形成作用卻是心理學和行為科學研究已有的定論。主體我的經曆,尤其是幼年時的經曆,包括大喜大悲、重大挫折,以及在母腹中胎教的影響和嬰兒期的環境,都會參與性格特征的形成。前者是心理學證實了的結論,後者則是當代優生學證明了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