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個人魅力決定領導力 第一章領導者的氣場
第一章領導者的氣場
通用電氣公司的首席教育官鮑勃?科卡倫說:“我們很少招募隻有專業知識而沒有領導力的人。”領導力已經成為新世紀人才的一大標誌。
領導應該充滿領袖魅力,他們言行積極,恪守信念和紀律,有遠大的目標和強大的行動力,尊重愛護他的部下。隻有這樣的人,才能擔負起一個偉大的信念,一個優秀的團隊,一個艱難的目標,一個眾人之上的職位。
領導的氣場是什麼?獨當一麵,不怒自威,指揮若定,一言九鼎,這都是人們對領導的讚美,這些讚美所包含的能力、聲望、智慧、信用,又是來自哪裏?
領導力並非天生,而是來自實幹,實幹將夢想變為現實,將努力變為成績,將目標變為行動。做領導,先讓眾人看到不懈的行動。
奠定你的領導力
領導力究竟是天生,還是後天培養的?這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首先讓我們把眼光投向幼兒園裏的孩子們,或者還沒有接受教育,在小區公園裏聚起來玩耍的隻有四五歲的小孩子。根據我們的經驗,這些孩子中一定有一個領頭人物,也就是“孩子王”。
這個小孩決定其他孩子該玩什麼遊戲;
他能決定孩子團體對某些事應該持什麼看法;
孩子團體裏有了矛盾,他會“判決”、協調;
有些孩子王控製欲強,不喜歡被其他孩子頂撞;有些卻能照顧其他孩子的需要,使團體內有一種和諧的秩序;
孩子王甚至能對其他孩子形成一種約束力,規定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能做。
再看看其他孩子的反應,這些孩子心智不一,有些孩子以靠近孩子王,得到孩子王的信任為榮;有些會拿出自己的零食、玩具討好孩子王;有些害怕孩子王,但因為其他人的壓力,不敢不聽從孩子王的決定,因為“反抗”意味著他將被孩子團體排斥。
這一切多麼熟悉,不僅僅是因為我們小時候都經曆過這樣的事,而是它揭示的關係,太像人們每天都要麵對的公司、領導和同事之間那明確又微妙的關係。而且,這種普遍存在的事實也說明:在不懂事的孩子身上,也有領導力的存在。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學者堅信領導力是天生的,這種力量和一個人的相貌、個性、氣質、地位都有關係。
但這是一種站不住腳的理論,因為孩子王長大後未必當領導,而有些曾經跟在後麵的、唯唯諾諾的小孩經過不斷的學習、努力,卻可能成為優秀的領導者。領袖氣質確實存在,但隻是人群中的極少數,多數領導具備的能力來自後天的塑造:出色的技能,卓越的思辨能力,高尚的道德形成的威信,臨危不懼的品格,這些起主導作用的因素並不是天賦。
領導力決定了領導人的角色。不論在哪一種團體中,不論領導的位置是自發決定,還是授權決定,甚至抽簽隨機決定,領導都必須為團隊解決這樣一些問題,就算是一起做遊戲的孩子,也要麵對這樣的問題:
“我們要去做什麼?”
“我們為什麼要這麼做?”
“我們具體要如何做?”
此外,還要考慮“遇到困難怎麼辦”、“達不到預期效果怎麼辦”、“有人阻礙怎麼辦”等等問題。盡管團體成員七嘴八舌議論得熱鬧,但真正要做的時候,多數人都畏首畏尾,不敢邁出第一步,因為起了頭,就意味著要負起一整個團體的責任。這時候,第一個站起來,指揮所有人做同一件事,又讓所有人願意跟著他一起做的人,就是領導。而領導力,就是指領導者為實現自己和團隊的共同目標,通過說服、激勵、控製對團隊發生作用,保證團隊有效運作的能力。
領導都是實幹家。他們對實幹的渴望高於對失敗的擔憂;他們敢想敢做,讓無所適從的人想要跟上他們的步伐;他們願意擔負風險,並把風險視為挑戰;他們有強烈的責任感,一旦成為團隊的核心,就把團隊、團隊的每一個成員視為自己的責任;他們是最有想法的一群人,知道做什麼,為什麼做,如何做,讓團隊的行動變得有目的、有條理、有步驟。
對於一個有誌成為領導,即將成為領導,或者正在做領導的人來說,領導力缺失是最大的缺陷,這會導致團隊不聽號令,成員各自為政,計劃難以執行,目標無法達成。建立強大的領導力,是領導人物的重中之重。而領導力的奠定,靠的是穩紮穩打的實幹,以及團隊成員能夠感受到的實幹精神。
實幹,需要每一位領導具有以下五種能力:
洞察。
在一個團隊中,領導應該是那個比每個人多想一步、多考慮一層的人,他們的眼光比任何人都要長遠,他們有目的和計劃,不會憑空亂想。洞察力產生於不間斷的學習、觀察和比較,領導必須在國際風雲、人生百態、科技信息、潮流風尚中不斷觀察,他們接觸的知識越多,想法自然就多,不知不覺間就有了深入的洞察能力。
洞察是觀察的深入,觀察在表,洞察在裏;觀察產生記錄,洞察產生推理;觀察是陳列,洞察是歸納;觀察是頭腦和眼睛的結合,洞察是頭腦、眼睛和經驗的結合;觀察為了了解,洞察為了預測。在觀察的基礎上洞察,是領導必不可缺的能力,否則,他們就會被蒙蔽、被蠱惑,處於思考、行動的被動地位,既不能領,也不能導。
思考。
思考是行動的基礎,古人雲:三思而後行。在表麵上,領導是那個帶著大家一起行動的人,似乎行動才是實幹。事實上,沒有思考的行動隻是蠻幹,真正的領導行為必然有深入的分析思考,周密調查,科學部署,才能保證計劃的成功,行動的可持續。
包含著思考的行動,常常蘊含著員工們不能理解的深意,這也是領導力的來源之一。會思考的領導隻當領頭羊,不當事後諸葛,員工將他的命令當作錦囊妙計來執行。一切行動包含在錦囊之中,而錦囊是洞悉局勢後的思考結果。
決策。
條條大路通羅馬,想要到達一個目的地,不止一條道路。每個人都會麵對多種多樣的選擇,領導需要做的是選擇最近、最有利或者最有效率的那條道路,而不是盲目地隨便走上一條賭運氣,這種選擇能力就是決策。
領導以決策為團隊選擇未來的方向,服從是團隊成員的義務,這也意味著領導必須對這種選擇負責,盡一切力量保證這條道路的順暢,保證團隊能夠協同合作,日夜兼程,實現既定的目標。
組織。
團隊、部門、企業都是人的集合體,人多的地方糾紛就多,團隊內部成員少不了利益衝突,摩擦就顯得更為尖銳。領導的任務之一就是協調這些利益,這些人,讓他們能夠合作,為共同的目的努力。整齊劃一的動作,順暢自如的流程,親密無間的協作,都需要有人來指揮、來組織,把不同要素按照某種序列擺放,使它們各自發揮重要作用。
組織能力來自實踐而非理論或空想。領導必須根據實際情況確定組織形式,而非照搬某些大公司、管理名人的成功經驗。切合實際又能提高效率的組織形式才是最好的。
執行。
所有天才的想法、創新的舉措、未來的大計,最後都要落實到每一天的日常工作,每個人的行為上。領導要有出色的執行能力,保證目標能夠按照計劃完成。
計劃與執行之間、空想與實際之間有巨大的空白需要填補,這中間有諸多困難需要克服,單單是計劃與現實情況的出入,就需要領導集中精力排查漏洞,彌補缺失,所以,執行力又可以看作排除萬難的能力。達成目標需要的不隻是周密的計劃,還有勇氣、魄力、毅力、控製力。沒有對目標的執著,領導就與普通員工沒有任何區別。
對於領導人來說,實幹不是為了管理他人、指揮他人,它的本質目的是自我滿足。為了達到個人的目標而率領團隊,運用智慧組織人力物力,用可利用的所有資源完成計劃,這是領導人必須具備的野心、魄力和自信。總之,想當一位出色的領導,最重要的就是要擁有實現目的的勇氣和行動,永遠走在他人前麵,而不是跟隨、聽信、隻承擔最小的責任。
做老大,就要做出老大型決定
在會議室裏,你能一眼看出哪些人是領導,哪些人隻是普通員工嗎?排除掉座次的因素,如果公司所有成員打亂座次坐在一起,自由發言,你能從發言中辨別每個人的身份嗎?這顯然有很大的難度。領導並非長相特異,領導的發言未必是最高超的,領導未必站起來就有一呼百應的氣場,我們無法從一個人的外在表現上判斷他是不是領導。
不過,想要確定誰是大領導,有一個最簡單的方法,隻需要耐心等到會議結束,最後發言、拍板定案的人,肯定就是團隊的核心。領導,就是做最後決定的人。
那麼,在眾多的領導中,如何判斷哪些人適合當領導,哪些人根本沒有領導的素質?這又是一個難題。有些領導不怒而威,看著就有領導的氣場;有些領導和藹可親,對員工好得沒話說;有些領導說起話頭頭是道,聽到的人不住點頭;有些領導指揮若定,遇到大事從不驚慌……這些,似乎都是領導者應有的表現,但你能一口咬定他們就是好領導嗎?其實,想要確定一個領導是否稱職,不必看一切外在表現,隻需要耐心回憶他曾經做出過的重大決定,能做出英明、果斷、有利於企業發展的決定的人,就是優秀領導。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赫伯特?西蒙曾說:“管理就是決策。”管理者必須解決團隊“做什麼”、“如何做”的根本問題,這些決定代表了團隊的方向,也從一定程度決定了團隊的未來。決策的正確會換來光明的前景,決策的偏頗有可能讓一個有希望的團隊毀於一旦。此外,領導人不能一天到晚做各種決策,他需要把目光放在最重要的地方。
讓我們看看美國鋼鐵大王卡內基做過的決定:
1865年,美國發生了不少大事:南北戰爭結束,奴隸製廢除,深受愛戴的林肯總統遇刺身亡,以及,一個叫卡內基的人辭掉了鐵路部的工作,創立了聯合製鐵公司。
從一片荒蕪中預見未來的商機,是天才商人特有的才能。卡內基認為戰爭結束,經濟必然複蘇,全國對鋼鐵的需要會與日俱增,而運輸貨物的鐵路也會成為國內運輸主流。而鐵路的建設又需要大量鋼鐵。投資鋼鐵,是一本萬利的事。
卡內基想得沒錯。內戰後的美國國力大幅度提高,規劃了橫貫北美大陸的三條鐵路線:第一條是經過蘇必利爾湖、明尼蘇達,橫跨洛基山脈的北太平洋鐵路;第二條是以密西西比河為起點,越過得克薩斯州到達洛杉磯,再進入舊金山的南太平洋鐵路;第三條是由堪薩斯州越過科羅拉多河,到達聖地亞哥的鐵路線。這三條線路縱橫交錯,需要大量鋼軌,卡內基抓住了這個絕好的機會。
卡內基的決定不止一個。
他親自決定了工廠的質量模式。當時,鋼鐵技術並不成熟,即使先進的煉鋼爐被建立,投資者們仍舊擔心血本無歸。為此,卡內基高薪聘用了有名的化學家,還在原料檢驗這個環節投入了大量心力,從鐵礦、焦炭的購入到煉鋼需要的零件,他安排了一整套測驗係統。
他親自決定了公司的管理模式。處於工業化初期的美國,還沒有完整的管理概念,公司內部人員權責不明,就連記賬都沒有特定的人員,原料購進、產品賣出都沒有專人負責,往往要到結賬的時候才知道公司的盈虧情況。卡內基大力整頓公司人員,確定了每個人的職責,使公司結構變得分明,效率大幅度提高。
此外,他還決定了公司的經營方式,並且很有先見之明地買下了“焦炭洗滌還原法”的專利。即使1873年發生的經濟危機,也沒能挫敗卡內基的鋼鐵公司的發展勢頭,卡內基趁著其他鋼鐵公司倒閉,以便宜的價格買到其他鋼廠的建材,並用低廉的薪水雇傭工人。他還找大銀行家摩根合作,投資了新設備,提高工廠的生產水平。從1875年開始,卡內基接到大批量的訂單,並一再合並同類公司,他的鋼鐵公司的產量躍居全美的七分之一,並勢不可當地占據著美國市場。
這一切,都來自卡內基卓越的決策力。
那些整天都在忙忙碌碌,大事小情一把抓的領導,未必是優秀的領導。也可以說,人的精力有限,過分關注枝節的人,必然會占用思考大事的精力,他的思考能力和眼光就會大大打一個折扣。所有領導都要有明確的認識:領導是決定大事的人,至於小事,交給中層領導、下層領導、員工們去打理,領導最重要的工作是決定團隊的方向。
既然做了團隊的老大,就要像卡內基一樣目光長遠,有具體計劃,並有詳細的人員安排。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目光有多遠不代表團隊走多遠,目光短淺的領導,他的團隊的壽命會比目光更短。僅僅交代一個目標也是不夠的,誰都會說一句聽上去有道理的大話,必須配合實際的計劃和周詳的安排,才能顯示出領導者能力。
此外,老大型決定不涉及細節。老板的決定是宏觀的,微觀部分由下屬們自行安排,這既能為全盤的計劃做有益的補充,又充分調動了下屬們的積極性,放開了他們的手腳。換言之,做老大需要決策,不是決定今天中午吃什麼,也不是決定辦公室要換什麼顏色的窗簾,他隻需要決定公司要不要蓋餐廳,辦公室的負責人夠不夠格,今年年末給員工多少獎金,下一年業績要增長多少。每一個合格的領導人對自己應該做什麼或有疑問,但對自己不應該做什麼,卻應該一清二楚。
過去是溝通,現在是溝通,未來還是溝通
日本鬆下電器公司創始人鬆下幸之助認為:“企業管理過去是溝通,現在是溝通,未來還是溝通。”上下級缺少溝通會造成領導的決策不能得到妥善的落實;部門間缺乏溝通會造成計劃的各個環節出問題,資源的閑置和浪費;員工間缺少溝通會造成不必要的矛盾和合作中的差錯……溝通就像企業的血管,貫穿了企業運作的每一個環節,一個支流的長時期堵塞,都可能引起整體癱瘓。企業效率低下,常常不是決策問題、執行問題,而是溝通問題。
溝通,是管理者的最基本能力。無法想象一個缺乏溝通能力的人能夠坐在領導的位置上,他會如何讓下屬理解他的意思?
如果他缺乏必要的語言表達能力,說起話來詞不達意,下屬們隻能半猜半蒙,既造成時間上的浪費,還可能造成下屬理解偏差,計劃與執行南轅北轍;
如果他沒有基本的演講能力,在開會的時候隻是沉悶地讀著發言稿,讓下屬們昏昏欲睡,這樣的領導顯然缺乏激情,也調動不起其他人的激情;
如果他缺少耐心和理解能力,不願意或聽不懂下屬們的彙報、意見和計劃,那麼他就會獨斷獨行,脫離群眾,還可能因為固執己見做出錯誤決策;
如果他從不和下屬談論工作之外的事,對下屬的一切不聞不問,他甚至不清楚下屬的個性愛好,大概生活情況,那麼他就沒辦法更深入地了解下屬的心理,上下級之間唯一的聯係,隻有彙報和指示,這樣的關係讓下屬覺得冰冷、僵硬,越來越難以忍受……
還有些領導意識到了溝通的重要性,但他們毫無溝通技巧,隻知道強製性溝通。他們要求下屬彙報工作,彙報生活,彙報建議,彙報不滿,當下屬的一切情緒都必須以彙報的形式上交,他們自然隻會把這種形式當作形式,甚至認為領導多事,毫無誠意。
關於溝通,有這麼一個精練的小故事:
北風和南風打賭,看誰能把行人的大衣脫掉。
北風朝著行人一個勁猛吹,行人一麵打哆嗦,一麵豎起衣領,裹緊大衣;
南風卻隻是徐徐吹送,在舒緩的和風中,行人漸漸地都脫掉了大衣。
可見,強製性溝通,隻會讓人覺得被強迫,是一種不舒服的體驗;春風化雨般的溝通,才能讓人感覺到關愛與尊重。
還有一些領導希望溝通,但不知如何與下屬溝通,他們總是希望下屬能主動來找自己,這是一種被動性溝通。除了工作,下屬不太可能找老板訴說煩惱和心事,那像是在浪費老板的時間;多數下屬也不會去對上級說工作間裏的人事糾紛,那像是在打小報告;即使訴說不滿,也是有選擇性、仔細地斟酌用詞,以免被上級認為太不安分、不知足。被動性溝通還有一個壞處,就是那些慣於討好領導的員工,會時刻圍繞在領導周圍,按照他們的利益、喜好彙報工作場合的一切,領導倘若耳根子軟一些,就很容易被他們誤導。
積極性溝通才是領導的必備技能。領導應該放下在辦公室裏等彙報的傳統習慣,主動了解情況,有的時候,領導問一句話,就是一個有效的溝通信號,可以得到更多員工的反饋。相反,如果領導從不主動詢問,員工也不會想要主動,他們甚至認為領導隻關心結果,對其他事漠不關心,顯然,這可不是一個正麵評價。
丹尼?F.唐納利先生並沒有特別高幹的技術能力,但他依然以高薪被某家公司聘為經理。這家公司的老板曾和唐納利先生共事過,他對唐納利的溝通能力有深刻的印象,他希望唐納利先生能夠改變自己公司沉悶的氣氛,讓員工們更開心,也讓辦事效率上一個台階。
唐納利先生沒有辜負老板的期待,他上任一個月,公司氛圍煥然一新,每天都板著臉的技術員們也開始輕鬆愉快地聊天。唐納利先生有時會召開集體會議,讓員工對新產品暢所欲言,他會仔細記錄每位員工的發言,並頻頻點頭;他要求部門領導們經常寫書麵報告,總結工作的要點和難點;他會親自和有困難的員工聊天,了解他們的生活也了解他們的工作;他帶著員工去湖濱釣魚,然後開烤魚大會;他的郵箱隨時歡迎任何一位員工的郵件,不論多忙,都會認真回複……事實上,唐納利先生對技術問題毫無了解,但他已經成了老板最倚重的員工之一,他就像整個公司的潤滑劑,讓所有部分都朝氣蓬勃地運轉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