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公務員製度的產生與發展(1)(1 / 3)

現代行政管理理論認為,政府是一個由機構和人員組成的有機整體,機構隻是政府運行的組織載體,政府的各項職能需要公務員去履行,機構作用的最終發揮取決於機構中的人員。而現代化的公務員製度,就是要建設一支高素質和專業化的公務員隊伍,使公務員依法履行公職,承擔國家事務和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職能,對整個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社會良好秩序的維持、公民權益的維護發揮重要作用。目前,世界上大概有60多個國家和地區實行程度不同的國家公務員製度。研究公務員製度,了解公務員製度的曆史背景和發展方向,對我們剖析公務員製度是非常具有意義的。

西方公務員製度的產生與發展

一、西方公務員製度的起源

作為政府行政管理的一種基本製度和國家政治製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公務員製度最早形成於英國,19世紀80年代的美國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法國也先後效仿英國,建立了職業化的公務員隊伍。在早期的西方國家,公務員製度的產生都具備一定的社會曆史條件。

(一)西方文職官員的出現

西方國家的公務員承繼於西歐文職官員階層,是西歐文職官員發展到資本主義階段的必然結果。因為,要研究西方公務員製度,必須從它的源流——西方文職官員說起。

西方文職官員(Western Magistrate)是在中世紀特定的環境中發展起來的。當時的西歐社會主要格局是分散的、諸侯割據的小邦國家,經濟上實行的是領主——農奴製經濟,政治結構則是貴族與教廷的聯合統治。西歐長期以基督教的“經院神學”禁錮人們的思想,拋棄了早期基督教平等、博愛、犧牲的精神。

14世紀中葉以後,西歐社會政治結構發生劇烈變化。這一時期,城市手工業、商業、金融的發展已經開始在經濟生活中占據主要地位,西歐各國君主在市民階層的援助下,建立了統一、專製的中央集權政府。隨著政府管轄範圍的擴大,政府也增加了相應的功能。在新的政府結構中,最關鍵的變化就是出現了一類由專製君主直接任命和指揮,協助君主進行統治、對君主負責、依賴和效忠君主的文職官員。他們是西歐最早的文職官員,既有原來的貴族、教士,也有普通的商人,一方麵成為君主統治機器的工具,一方麵作為君主抑製地方貴族和等級議會的力量。

(二)公務員製度產生的客觀曆史條件

1.經濟基礎

資本主義的人事製度不能直接從封建社會的官吏製度中蛻化而來,它隻能從資本主義經濟關係中生長出來,並隨著經濟的發展破土而出。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勝利以後,資本主義製度逐步代替封建製度,打破了延續幾千年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為商品經濟的發展準備了條件。18世紀60年代工業革命的勝利確定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統治地位,資產階級逐步上升為統治階級,地位的變化也使資產階級提出了新的要求,建立一個適應資本主義發展的廉潔有效的政府,要求更多地參與政治事務,要求政府向社會更廣泛地敞開,以維護資本主義生產關係。資產階級是依靠海上、商業和殖民霸權把自己的產品推銷到世界各地的,尤其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但已有的官員製度阻礙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資本主義經濟是市場經濟,市場經濟追求的是自由競爭,這就需要在構建國內經濟市場的同時,擴張國外市場。而舊的官僚機器無法適應這種需要,改革政府機構、管理方法,廣收人才就成為政府變革的主要內容。另一方麵,資本主義的社會化大生產使政府增加了管理社會事務的內容,使得政府必須不斷擴大自己的管理領域,增強其管理功能,也要求改革過時的人事製度。

2.政治先決條件

公務員製度是相應的社會政治變革的產物。19世紀後,隨著選舉製度在資本主義國家的廣泛推行,以及政黨政治的確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政府先後形成官職分贓製。因為隨著選舉後內閣的更迭,執政黨往往把官職作為戰利品,公開合法地進行分贓,使政府更迭都要導致“人事大地震”。這種做法破壞了政府的連續性,降低了政府的工作效率,出現任人唯親,重黨派關係而輕管理等嚴重弊端,結果是使得政府部門內部日益腐敗,破壞了社會經濟、政治秩序,阻礙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影響資產階級的經濟利益。這樣明顯不符合資產階級所要求的具有高效率的、保護和發展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廉潔政府。為了保持社會安定、政局穩定,就要求政府官員職業固定,業務精通,於是自然將官吏分為與政黨共進退,掌握決策的政務官和不與政黨共進退,專門處理日常行政事務的事務官。這是文官製度產生的政治先決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