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希特勒性格的簡要分析
I.動力模式——反抗型
希特勒具有反抗型人格,對於這一點,大多數職業心理學家,甚至包括業餘心理學家,都一致同意。這類人格的典型特征是頑固而激烈地想要做到以下兩點:(1)克服早期的無能、弱小和屈辱(即自尊上的創傷),在一些情況下,會努力;(2)為受到的傷害和榮譽上的恥辱複仇。形成這種人格的過程,被稱為理想自我的反向形成,這個過程包括:(1)壓抑和否認自身卑微的部分;(2)竭力成為(或者是想象自己已經成為)自身卑微部分的絕對對立麵,表現為理想自我,或者是一個優越的自我形象,成就一番過去不可能做到的豐功偉業,以此撫平自尊的創傷,贏得廣泛的尊重、權威和聲名。
在西方文化中,這種努力克服弱點成為強者的心態並不少見(隻要不超出一定界限),這種心態甚至廣受敬佩。但是,在希特勒身上,構成這一模式的各種成分具有強迫的極端性,並且建立在他虛弱的神經質的結構基礎之上。他有以下幾種主要的趨向:(1)對支配和優越感的反抗性需求;(2)反抗型的攻擊性和報複;(3)對良知、服從和愛的壓抑;(4)將自我中令自己反感和斥責的成分投射到他人身上。
1.對控製感和優越感的反抗性需求
這種需求是經曆如下過程而產生的:(1)無法容忍的自卑感(部分原因是不得不屈服於一個粗暴而又不公正的人),導致(2)對自身卑微的特質(軟弱、怯懦、順從)感到輕蔑,並且因此下定決心壓抑自己的這些特點,而且若在別人身上看到了這些特點也會予以否定和譴責,還伴隨著(3)對他人的權力的敬仰和嫉妒,想象自己終有一天也會變得高人一等(理想自我),引起(4)在時不時突然爆發的、相信自己其實正如想象一般優越強大的自信心的推動下,不斷努力追求優越感(這正是對自尊損傷的反抗)。
這一類心理,如我們前麵所說的一樣,本身並不罕見。而且,正常人心中有一些其他的力量(如情感、良知、自我批評、幽默感等)能夠對這類心理起到平衡和控製的作用。然而,希特勒卻同時具有異常強烈的對控製感、優越感的渴求,以及非常弱小的製衡性力量。因此,我們有充分理由認為希特勒是一個自大狂(全知全能的妄想)。他讓大部分德國人都相信他至高無上:(1)把他視為上天指派來領導德國人民走向權力和光榮的領袖,而且(2)相信他永遠不會犯錯,所以無論發生什麼,他們都應該毫不猶豫地服從希特勒的意誌。
然而,希特勒內心深處隱藏的自我輕蔑,卻恰恰可以從他判別一個人具有優越性的標準(理想自我的特質)中折射出來,這種優越性的標準其實正是他過去自我的對立麵。這可以用他對以下事物的熱情讚頌來具體說明:(1)粗暴的強力;(2)純正的血統;(3)豐饒的生育能力。
(1)崇尚強力,蔑視弱者。希特勒一向尊崇強悍的體力、軍事的征服、無情的統治,他始終敬畏、覬覦著權力,隨時樂於在自己的手中練習運用權力,即使是仇敵所展現的力量也強烈地吸引著他。他自始至終表現出對弱者的蔑視,厭惡人們表現出的任何優柔寡斷、精力不足和良心不安。
然而——
希特勒有很多弱點,他的體質頗為女性化。小時候他體弱多病,感情上十分依賴母親。他從未做過體力活,從不參加體育運動。當奧地利陸軍征兵時,他被評價為“永遠不適合征募”。他畏懼父親,表麵上總是非常順從,後來他對自己的上級也卑躬屈膝得令人生厭。在從軍四年的生涯之中,他從未被提拔到下士以上的級別。最後他在戰爭壓力之下患上了精神疾病——一種癔病性的失明。即使到了後來他享盡尊榮的時候,希特勒也還是經常發生情感崩潰,大喊大叫或是垂淚不已。他因為負罪的良知而做噩夢,會有大段大段的消沉時期,其間他精力減退,自信不足,失去決斷力。另外,在性行為方麵,他還是一個十足的受虐狂。
(2)崇拜純正的德國貴族血統,蔑視猶太、斯拉夫和其他血統。希特勒始終讚美未經混合與腐化的純德國血統,認為其具有優越的品質。他尊崇貴族政治,同時,他不間斷地表示他蔑視社會階層較低者,且厭惡摻雜其他種族血統的人,尤其是猶太血統。
然而——
希特勒自己的血統既不高貴,也絕非無可指責的純正。希特勒出身於文盲農民家庭,家族的血統是多個種族的混血,祖先沒有純血統的德國人。他的父親是個私生子,結過三次婚,而且據說有明顯的性濫交行為,希特勒的母親是一個家庭女傭。據說希特勒的祖父是一名猶太人,而他的教父則很確定是猶太人;他的一位姐姐在維也納經營一家麵向猶太學生的餐館,另一位則一度是一個猶太人的情婦。在他流浪於維也納時,希特勒留著長長的胡子,據說當時他的外表看上去非常像猶太人,他明顯對這些事實感到非常羞恥。與拿破侖相反,他拒絕承認自己所有的親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