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奮鬥目標是:到建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把祖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到那時,中國將進入世界中等發達國家的行列,中國人民將達到現代化基礎上的共同富裕,中華民族將實現偉大複興。——江澤民
中華民族飽經滄桑,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民族。回顧中華民族的曆史,多少仁人誌士,為了中華民族的強盛,斷頭顱、灑熱血。多少仁人誌士,為了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漂洋過海。這種不屈的精神,是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生生不息的源泉。正是有了這種精神,中華民族雖飽經滄桑而不衰,曆經磨難而不竭,在一次又一次蒙受苦難和恥辱之後頑強地站立起來。今天,我們麵臨著一個全新的時代,和平與發展構成了這個時代的主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改革開放如火如荼,經濟發展突飛猛進,人民生活迅速提高,麵對此種形勢,西方人驚歎,中國出現了經濟發展的奇跡,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我們雖然不能在外國人的驚歎麵前夜郎自大,但我們每一位華夏兒女、炎黃子孫難道就不應該對中國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
近20年來,中國的發展令世界側目。以農村為例。從1978年算起,中國農村改革才剛剛過去20年,可就在這20年中,中國農村跨越了三個時代。20年前,農村實行包幹到戶,後來稱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使中國農民獲得了第二次解放,它使農民有了經濟上的自由,有了自由支配自己勞動時間的權力,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增加了農村剩餘勞動力和剩餘資金。有了這個基礎,加上黨中央及時調整政策,引導農民發展多種經營,進行專業分工,農村很快就突破了單純生產糧食的局麵,各種鄉(鎮)村辦、聯戶辦、戶辦等鄉鎮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地發展了起來,逐步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一支重要力量。鄉鎮企業的發展推動了農村小城鎮建設,農民從開始“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到“離土又離鄉、進廠又進城”,踏上了城鎮化之路,使中國農村跨入一個新時代一一城鎮化的時代。在這20年中,農民的生活也發生了質的變化。農村從追求溫飽到追求富裕,從追求舊三件(手表、收音機、自行車)到追求新三件(電視機、電冰箱和小洋房),從過去像“種在地裏的莊稼,半截埋在土裏,移動不得”,到今天走南闖北、務工經商,這種巨變完全超出了任何人的想象,不僅農民自己沒有想到,就連中國改革的總設計師鄧小平開始也沒有想到。他說:“農村改革中,我們完全沒有預料的最大的收獲,就是鄉鎮企業發展起來了…異軍突起…解決了農村剩餘勞動力50%的人的出路問題。不往城市跑,而是建設大批小型鄉鎮。這是我個人沒有料到的,許多同誌也沒有料到。”難怪美國國際製藥有限公司主席安特先生在參觀了河南鞏縣竹林村後,意味深長地題詞:竹林的進步是不可思議的,就象是一個夢。安特先生的話不僅僅說的是一個村莊,這個小小的村莊隻不過是整個中國農村的縮影。
在農村出現曆史巨變的同時,城市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