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確定了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榆樹市從土地資源分布特點看,東南部為淺丘陵區,南部和北部為沿江河低窪區,中西部為平原區。據此,市政府確定了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即東南部以發展林果和多種經營為主。鼓勵農民承包荒山荒坡種植林果,土地承包期延長到50-100年,並對農民提供資金扶持和技術指導,使這一地區林果業快速發展起來,並成了主導產業。沿江河低窪地區以發展水稻生產為主。鼓勵農民實行旱田改水田,以稻治澇,凡是實行“旱改水”的地塊,在3年內少收或免收承包費,並利用民辦銀行貸款對農田基本建設給予財力的支持,僅幾年的時間這一地區的水稻種植麵積就由原來的7萬畝發展到現在的55萬畝,結合治澇興建了大批水庫魚塘,使昔日的不毛之地成了魚米之鄉。中西部平原區以加快現代化建設步伐,實行“兩高一優”生產為主。鼓勵農民加大對土地的投入,建設高產穩產農田,如大麵積推廣地膜覆蓋技術,實行專項貸款發展大棚蔬菜生產,並在城市興建了大規模的蔬菜批發市場,使蔬菜生產迅速發展起來。種植麵積已發展到了2.8萬公頃,溫室大棚達1.6萬棟,麵積達800多公頃。僅蔬菜生產一項年收入就達6億元以上,使這一地區經濟真正騰飛起來。
二是在農業結構調整上邁出新步伐。堅持市場導向,本著效益原則,積極進行了產業結構調整。種植業內部結構調整力度大,效果明顯。經濟作物總麵積達34443公頃,占糧豆麵積的13%。一些新的生產項目相繼得到開發,並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從農業收入比重看,農業總收入達53.5億元,畜牧業和多種經營達38億元,鄉鎮企業總產值51.2億元,非糧食產業收入接近或超過了糧食收入。畜牧業生產成為全市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對糧食生產的拉動作用逐漸增強。
(三)強化科技服務體係,推動農業產業化進程
實行農村產業化是實現農村“第二次飛躍”的根本途徑。
榆樹市政府針對本市實際確定了農業產業化的基本思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不斷依靠科技進步,努力擴大農產品基地建設麵積,培育主導產業,大力發展龍頭企業,逐步形成10個產加銷一條龍的經濟發展鏈條。其主要做法是:
一是依靠科技扶貧,促進落後地區發展。對東南部貧困地區市政府除了用各種政策發展林果等長線產業外,還狠抓科學技術的普及,引入新的經濟增長點,例如根據這一地區土質瘠薄適宜烤煙生產的特點,引進了烤煙生產技術,並成立了市屬烤煙生產經營總公司和若幹分公司,負責栽培技術指導、生產過程管理、農用物資供應和產品銷售工作,目前這一地區烤煙種植麵積已發展到了2500公頃,每公頃收入2萬元以上,煙農達3000戶,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
二是不斷增大農業的科技含量,提高農業效益。截止到1998底,全市農村有玉米3萬公頃實行縮壟增行,有3萬多公頃實行擴壟增長,有65%的地塊實現播前種子包衣,有78%的地塊實現芽前藥劑除草。建立試驗田麵積24公頃、示範田890公頃、攻關田66.39公頃。玉米示範田平均坰產1.2萬公斤,水稻示範田平均坰產突破了1萬公斤。高產攻關田玉米平均坰產1.3萬公斤,最高達1.5萬公斤。畜牧業生產也注重了質量提高。全市良種豬占豬群結構的比例達85%,其中三元雜交豬占豬群結構的比例達40%;良種牛占牛群結構的75%;良種肉、蛋雞占雞群結構的50%。三元雜交豬、EM菌技術以及其他綜合配套技術得到廣泛應用,畜牧科技貢獻率達40%,比1997年提高5個百分點。
三是加大農業產業化的步伐,發展龍頭企業。1998年,榆樹市成立了產業化領導小組,由市委書記任組長,專門設一名常委主抓產業化工作。市政府把主要精力放在抓大型龍頭項目上,吉斯集團、白酒集團已經組建並日益發揮帶動作用。此外,采取招商引資的辦法,一些新項目也正在建設中,年屠宰加工15萬頭肉牛、高效農業一體化項目、40萬噸飼料項目、萬噸大豆分離蛋白項目、玉米深加工項目、農副產品加工項目等,都找到了合作夥伴,並正在洽談之中。這些項目上馬建成後,能夠形成該市農業產業化龍頭項目群體優勢,加快產業化建設步伐。市政府還根據全市糧食產量高,農副產品多的這一資源優勢,強化了牧業生產,從技術推廣到資金扶持都進行了不懈的努力。到1998年全市肉牛已發展到了60萬頭,生豬210萬頭,禽類2.4億隻,牧業總產值達9.5億元。這三大產業鏈已經成了全市的主導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