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閱完最後一段文字,我長長地舒了一口氣,這本書終於寫完了。想來這本書從策劃到完成已接近一年半的時間。去年年初,李剛博士和劉強教授到我的辦公室,向我介紹了他們的想法:為響應黨中央關於繁榮哲學社會科學、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工程的號召,擬在多年來研究唯物史觀的基礎上,結合新的曆史條件和社會背景,研究撰寫一部曆史唯物主義研究的係列著作,首批成果為三部學術專著:《生產力哲學論》、《文化史觀論》、《人民史觀論》,並請我做叢書的主編和課題的負責人。聽完他們的介紹,我的眼前一亮,覺得這是非常好的創意。從江澤民同誌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到黨的十六大的召開,我們黨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實現了黨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的又一次飛躍,形成並確立了“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開創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新境界。以“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為指導,結合新的曆史背景和社會實踐,深入闡發曆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大力弘揚唯物史觀,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於是,我謝絕了做主編的請求,和劉濱老師一起承擔了《人民史觀論》的研究和寫作。
唯物史觀是馬克思兩大發現之一,他以獨特的視角揭示了人在宇宙、世界中的價值地位和社會曆史發展的客觀規律——人民群眾是社會曆史的創造者,人民,隻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曆史的動力。概括起來就是:人是社會曆史發展的根本,人是社會曆史任務的承擔者,社會財富的創造者,人也是社會曆史與財富的享有者,社會應該以人為本。然而,過去由於“左”的思想的影響,我們對唯物史觀所揭示的這一基本原理的認識是模糊的,甚至將“以人為本”這樣的命題混同於所謂的“資產階級人道主義”,在理論上不敢談人,而在實踐上則出現了“輕視人、限製人”,甚至“否定人”的錯誤傾向。從建國以來屢次出現的“階級鬥爭擴大化”,以至到“十年文化大革命”,給人們留下的曆史教訓是深刻的。雖然文革結束後經過撥亂反正,但如何將唯物史觀的基本精神貫徹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之中,仍然是我們需要認真思考和解決的重要課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糾正了“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左”的做法,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改革開放、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方麵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人民的生活達到了小康水平。但是,在現實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卻出現了重經濟增長忽視全麵發展;重經濟建設忽視社會發展;重物質生產忽視人的發展的傾向。致使城鄉之間、區域之間、行業之間,不同的利益群體之間的差距日益擴大,社會矛盾凸顯。麵對新的形勢、新的任務和新的社會現實,黨的十六大確立了“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科學的發展觀,把“以人為本”寫在了黨的文件上,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毫無疑問,“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學基礎是唯物史觀,代表先進生產力發展的要求,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同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就是以人民群眾的利益為本。“科學的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提出,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實踐中的具體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和一係列重大舉措的實施,是對唯物史觀的進一步發展和弘揚。“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不但從理論上廓清了對唯物史觀的片麵理解和錯誤認識,而且從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全球化,特別是中國共產黨執政並長期執政的曆史要求和社會條件出發,對唯物史觀的理論內涵進行了深入地拓展,把曆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升華到一個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