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
中國篇
伏羲女媧為何通婚
在河南唐河出土的漢畫石上,有一幅伏羲女媧圖,其前均有兩朵煙,象征著夫妻可以結合。還有的漢墓畫像石上的伏羲女媧像,多作交尾狀。將伏羲畫成鱗身,將女媧畫成蛇軀。把他們比喻成人格化的蛇神和女神。有的漢畫石上的伏羲和女媧分別手捧著太陽和月亮,意為伏羲是太陽神,是陽精;女媧是月亮神,是陰精。取義陽光雨露滋育著萬物生長。
如今,在陝西省臨潼驪山有一座人祖廟,廟裏麵仍供奉著女媧。這裏每年要舉行2次祭祀,一次在農曆3月3日,一次在農曆6月15日。當地的人們又把這兩次廟會稱為“單子會”。很多不育的婦女往往趁廟會之時,夾著床單,懷裏藏著布娃娃,先到驪山的人祖廟給女媧燒香許願,然後再偷偷地夜宿附近的樹林中。附近各村的青壯年男子,在晚飯後也多上山,遇到這些不育的婦女,便可就地同居。次日清晨,這些婦女回村時,隻能低頭走路,不可回顧,否則會“衝喜”。(圖 伏羲女媧圖)
這種奇異的“野合”風俗,恐怕也是從遠古伏羲女媧兄妹通婚的傳說中遺傳下來的。
為什麼在中國遠古時兄妹可以通婚呢?這就要從人類最原始的婚姻狀態說起。人類最初是沒有婚姻和家庭觀念的。最初人類的兩性關係是雜亂的,隨著古人采集、狩獵經濟的發展,古人們在勞動中開始按照男女、年齡進行分工,他們的思維也發生了進步。父母開始不願與自己的子女發生兩性關係,最後人類終於排斥了雜亂的兩性關係,發展成比較固定的血緣群團,又稱血緣家庭或血緣公社。它既是一個生產生活單位,又是一個內部通婚的集團。在這裏麵開始不許祖輩與少輩之間、雙親與子女之間發生兩性關係,而卻允許兄弟姐妹之間互相通婚。這種血緣群婚在人類發展史上經曆了以百萬年計的漫長歲月,據人類學家考證,在我國發現的雲南元謀人、陝西藍田人均屬於分類學上的直立人階段,他們大致都處於血緣公社時期。
伏羲和女媧的年代據今有多長時間,現代的曆史學家還給不出一個準確答案。但是有一點可以認定,他們一定是生活在原始社會的血緣公社時期,而這一時期的時間跨度要有百萬年以上。馬克思曾說:“在原始時代,姊妹曾經是妻子,而這是合乎道德的。”這樣看來,伏羲和女媧兄妹通婚也就不足為奇了。
堯舜禪讓為那般
據說,舜是個眼珠裏有2個瞳仁的奇人。舜從小死了媽,跟雙目失明的爸爸過日子。後來,他有了繼母。繼母生個兒子叫象。這個象好吃懶做,凶悍頑劣,極能搬弄是非。他和他母親密謀,想方設法要害死舜,好獨得家產。但舜卻以德報怨,一直善待他們,並不介意。堯知道後很滿意,就把自己的2個女兒娥皇和女英都嫁給了舜,以便對他進行了解和考驗。舜靠自己的美德,在曆山,使爭奪土地的農民懂得了謙讓;在雷澤,使爭奪房屋的漁民化仇為友,和睦得如同一家人;在河濱,他還使陶工製的陶器更精致。這種種的政績,使他英名遠揚,每到一處,總有許多人緊隨其後,逐漸形成了村落、鄉鎮、城市。堯給了舜很多東西,作為賞賜。(圖 堯)(圖 舜)
舜的瞎爸爸和象眼紅極了,想出更狠毒的手段害舜。一次,瞎爸爸讓舜到糧倉頂上千活,然後他在下麵撤掉梯子,放了一把火想燒死舜。幸虧娥皇、女英早已識破了這個陰謀,叫舜上糧倉時帶上兩頂鬥笠。當下麵火起之時,舜兩手各舉一頂鬥笠,如同翅膀,從房上飄落下來,安然無恙。
又一次,瞎爸爸讓舜去淘井,想趁機往井裏填土,活埋舜。沒承想,舜竟在井壁上鑿了一個洞,從旁邊斜道爬出來了,大難不死。事後,舜沒有計較,並不怪罪他們。
堯聽說舜這樣心胸寬廣,對他更加放心,於是,就把治國大權交給了他,自己則帶一班人馬到各地巡視去了。舜就這樣幹了20年,事事辦得井井有條,深得人心。這時,堯已經100多歲了,視察天下歸來,就把全部權力都交給了舜,自己在家養老。又過了8年,堯去世了,舜把天下治理得更好,這就是“堯舜禪讓”的故事。
還有一個“插曲”:舜到晚年也像堯一樣到處視察,不幸在蒼梧地區病逝。他的2個妃子娥皇和女英非常想念他,常常扶著門前的竹子落淚,點點滴滴的淚珠滴在竹子上,凝成了斑斑點點的花紋,也就是“湘妃竹”,也叫“斑竹”。
有人卻認為這個傳說是虛構的,根本不是“禪讓”,而是“篡奪”,而且有理有據。據《史記》記載,舜取得行政管理權後,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立即扶植親信,排除異己。曆史上稱為“舉十六相”,“去四凶”。
所謂“舉十六相”,就是將堯長期排除在權力中心之外的“八愷”、“八元”,舜同時啟用了。所謂“去四凶”,就是把堯正在寵信的渾飩、窮奇、符杌、饕餮,同時除掉了。這樣,就架空了堯。然後,舜又把堯軟禁起來,不準他同兒子、親友見麵,再逼他讓位。最後,把堯的兒子放逐到了丹水。堯讓位之後總算可以安享天年了,因為他畢竟是舜的嶽父啊。
曆史記載:舜南巡,死於蒼梧之野,葬於九嶷山。聽到死訊以後,娥皇、女英跟到湖南,抱竹大哭,雙雙投水自盡。
另外,也有人認為,不是“禪讓”,而是“擁戴”。
孟子、荀子等人就認為,天子職位最高,權勢最大,不可能把天下給人。那麼,他們是怎樣得到天下的呢?《孟子·萬章篇》記載:堯死之後,舜避堯之子丹朱於南河之南,天下的諸侯,都跑來朝見舜,打官司的也來找舜,歌謠也是歌頌舜。於是舜就接受了大家的好意,登了帝位。也就是說,不管堯禪讓不禪讓,諸侯和民眾一“擁戴”,天下就是舜的了。到了禹的時候,也照此辦理。這種“擁戴”,與幾千年後宋太祖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毫無兩樣。
此外,還有一說,頗為有趣,叫“畏勞”,意思是說,堯舜禪讓,沒有那麼嚴肅和神聖,隻不過人們不想擔當這份辛苦的職務罷了。《莊子》說,堯想把天下給許由,許由不受。又要給州支父子,州支父子也找借口不受。他們到底為什麼不願意就帝位?韓非說,堯在位的時候,屋頂的茅草不整齊,房子的椽梁不雕飾,吃粗糧,咽野菜,冬天裹獸皮,夏天披葛布,現在,即使一個守城門的人,也比他收入高。誰願意自己辛勞一生,還把這份辛勞留給自己的子孫後代,也遭這份罪呢?
看來,圍繞“禪讓”之說,千奇百怪的傳說甚多。如果堯舜禪讓確有其事,至少證明他們的高尚舉動足以令後世帝王們汗顏。
商紂王真的殘暴嗎
商紂王,名叫帝辛,是商朝最後的一位君主。“紂”是“殘義損善”之意,“紂王”是後人對他的貶損評價。史書上記載的紂王的罪行是“沉溺酒色,奢糜腐化”。
據說,紂王喜歡飲酒,他鑿地為池,池中注酒,酒上行船。紂王同姬妾親眾在池上一麵劃船,一麵飲酒作樂。他在宮內豎起像樹林一樣的木樁,上麵掛滿烤熟的、煮熟的、燒熟的肉,叫一些陪伴他的俊男靚女光著身子在這“肉林”裏瘋打瘋鬧。餓了就吃,吃了就玩,沒晝沒夜。他還大興土木,花了7年時間,造了一座鹿台。地基3裏見方,高逾百丈。他把搜刮來的金銀珠寶和美女們聚集在台上,宴飲狂歡,常達7日7夜,以至君臣姬妾都忘了日月時辰。
還有一種罪行就是“殘忍暴虐,荼毒四海”。
據說,他行炮烙之刑。就是用炭火把中空的銅柱子燒紅,然後叫被殘殺之人在上麵爬行,烙得皮焦肉糊而死。他為了觀察正在成長的胎兒什麼樣,竟殘忍地讓人剖開孕婦的肚子,使之流盡鮮血,痛苦死去;他想知道冬天光腳過河的農夫為什麼不怕凍,竟叫人砍掉他的雙腳,砸骨驗髓。
還有什麼寵信奸臣,重用小人,不敬祖先,不信忠良等種種罪行,令人罄竹難書。後來,紂王失去士氣和民心,終於被武王打敗。他一把火把自己燒死,他的妻子妲己也被武王送上了斷頭台。
商紂王真的會這樣殘暴麼?據說孔子的學生子貢就曾懷疑過。認為是有人故意把天下的罪惡都加在他的頭上了。近代一位著名的曆史學家在考察了商紂王的70多條罪惡發生的次序之後,發現他的罪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越加越多。也就是說,是後人編造的。真實性和可信度大打了折扣。那麼,為什麼要有意地醜化商紂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