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都擁有獨特的個體特征和對外傳遞信息的形態,正是基於這樣的判斷,我們才會意識到喚醒並連接自己內在已有的信息、與外界產生溝通並形成思想以及付諸行動是一個完整的過程。
具體而言,可以理解為每個個體都擁有兩個部分:一部分是有形的,也就是顯性的意識;另一部分是無形的,也就是潛意識或者是心靈的部分。有形的部分是看得見的平衡,無形的部分是精神秩序的連接。對於個體的發展來說,起最大作用的是無形的部分。隻有喚醒自己心靈的認同感,才能獲得更長遠的進步。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來說,道理都是相通的。
每個人的心靈中都有著一份對國家、對民族的情懷,都希望、都期盼著國家的強大和富足。改革開放三十多年,我們國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建國六十周年慶典、北京成功舉辦奧運會、上海舉辦世博會,還有2014年召開的APEC會議等重大事件,都在國際舞台上不斷提升著中國的國家形象。因為國家逐漸富強,人們的幸福指數也在提升,一個充滿和諧的社會給我們個人帶來了物質豐盛和精神富足。中國人,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都能深深感受到作為龍的傳人的榮耀。
但同時,我們也看到從地方到中央的政府形象乃至國家形象,都還有很多需要提升的地方。我們要謹記:國家形象的塑造要傳遞給民眾正麵的力量,要能夠與大多數人的心靈產生共鳴,並連接到每個人內在的精神意識——這樣才能統一思想、建立統一的道德觀和價值觀。
在進行這樣的形象塑造時,我們需要找到能夠與這個時代大多數人心靈認知相吻合的文字、口號、色調等,運用一切可以調動人們內在潛意識的元素來表達已經擁有的成就和輝煌。比如一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口號曾在不同時代打動民眾的內心,推動人民的精神力量轉化成為行動的力量,甚至影響了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例如,“打土豪分田地”、“生的偉大,死的光榮”、“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等,都是時代最具感染力的印記。
今天我們看到很多城市在努力打造自己的城市形象,但更多的都隻是側重於大興土木進行城市建設或者申請世界遺產——這的確是一種方式,對於一個地方的發展也具有一定意義。但在如今物質條件不斷豐富的時代,人們追求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需要,也就是心靈的歸屬。所以一個國家或者一個城市要向民眾傳遞一種形象、要向更多人傳遞自己的主張或者價值觀,就要精心選擇有效的方法以深入人們的內心。
這種深入內心的力量,首先離不開對於本土文化的認知,離不開發根於東方這片古老土地上的思想精華。我們的國家曆史悠久、文明璀璨,思想名家燦若星辰,這些都是我們應該不斷汲取的寶貴財富。隻有站在這一高度上來看待國家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承接國家社會的種種思想、傳播我們獨具智慧的國家形象,才能夠產生好的效果,凝聚人的心靈。
這些年我一直在研究鏈接與平衡理論,解讀因果平衡的關係、精神秩序與心靈共鳴的關係,並且將這一理論廣泛用於生活、事業、財富、健康、婚姻、親子教育等領域,收效顯著。近年來,我也一直在思考能否將這一理論運用到國家形象的探討中去,為國家的繁榮發展盡一份自己的努力。
2014年7月機緣巧合之下,我開始了這本書的撰寫。在這段時間裏,我拜讀了國內外大量有關國家形象研究的書籍,希望在借鑒中更加完善自己的認知;與團隊在持續溝通中完成了大量的資料整理和文本撰寫工作。希望以此書為載體,與更多的朋友分享觀點、進行更多的交流與探討,為我們國家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做一些思想上的貢獻,聊以慰藉自己心中對於國家的深深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