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42
夏侯諸葛
夏侯(xià hóu)
【姓氏來源】
夏侯氏為名副其實的夏禹後裔。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夏禹的後裔東樓公於杞國(今河南杞縣),後被楚國所滅。杞國的最後一個國君杞簡公的弟弟佗投奔魯國,魯國國君魯悼公因佗是夏朝的後裔,就封其為夏侯。夏侯的子孫就以祖上的封號為姓,即為夏侯氏。
【排序】未進入前一百大姓。
【姓氏望出】譙郡、魯國。
諸葛(zhū gě)
【姓氏來源】
諸葛氏得姓曆史悠久,來源主要有兩支;啟建立夏朝後,首封伯益之子於葛國,時稱葛伯。葛國後被成湯攻占,葛伯被殺。葛伯死後,其子孫逃居於諸城(今山東諸城西南)。後來葛伯的子孫就以居地“諸”及原國名“葛”合而為姓,即“諸葛”氏;秦朝末年,陳勝的部將葛嬰之孫受封為諸縣侯,他的後代就以“諸葛”為氏。
【排序】未進入前一百大姓。
【姓氏望出】琅邪。
聞人東方
聞人(wén rén)
【姓氏來源】
聞人氏為魯國大夫少正卯的後裔,是以稱號為氏。春秋時魯國大夫少正卯,因才華出眾聞名於魯國。故人們稱他為“聞人”。他的後代就以他的綽號為氏,即“聞人”氏。
【排序】未進入前一百大姓。
【姓氏望出】河南。
東方(dōng fāng)
【姓氏來源】
東方氏出自漢代,以名為氏。據有關史書說,漢武帝有個大臣叫東方朔,因他出生於東方剛亮之時,故以此取名。他的後代就以他的名為姓,即為“東方”氏,東方朔即為東方氏的始祖。
【排序】未進入前一百大姓。
【姓氏望出】濟南、平原。
赫連皇甫
赫連(hè lián)
【姓氏來源】
赫連氏的來源主要有兩支:出自南北朝少數民族南匈奴姓氏。南匈奴鐵弗部族首領赫連勃勃,初屬後秦高祖姚興,於公元四○七年起兵自立為大夏王,取姓赫連,意為“帝為天子,王與天連”;出自古代少數民族吐穀渾族。吐穀渾族中有赫連氏。
【排序】未進入前一百大姓。
【姓氏望出】渤海。
皇甫(huáng pǔ)
【姓氏來源】
皇甫氏由皇父所改,以字為氏。春秋時,宋國宋戴公的兒子字皇父。後來皇父的孫子就以祖父的字為氏,即為皇父氏。到皇父的後裔皇父鸞時,改皇父為皇甫,即為皇甫氏。
【排序】未進入前一百大姓。
【姓氏望出】京兆。
尉遲公羊
尉遲(yù chí)
【姓氏來源】
尉遲氏的來源主要有兩支:以鮮卑族部落名為氏。北魏時,在鮮卑族中有尉遲部落,後隨孝文帝遷都洛陽,改尉遲部落為尉遲氏;為古代西域於闐國貴族的姓氏,在他們的後代中有尉遲氏。
【排序】未進入前一百大姓。
【姓氏望出】太原。
公羊(gōng yáng)
【姓氏來源】
春秋時,魯國國君之孫公孫羊孺,他的後代簡化公孫羊孺為“公羊”,即以“公羊”為姓。
【排序】未進入前一百大姓。
【姓氏望出】頓丘。
澹台公冶
澹台(tán tái)
【姓氏來源】
澹台氏出自春秋時期,以地為氏。春秋時,孔子有弟子滅明居於澹台(今山東嘉祥縣南),人稱他為澹台滅明。他的後代就以地為氏,即為“澹台”氏,澹台滅明即為澹台氏始祖。
【排序】未進入前一百大姓。
【姓氏望出】魯國、太原。
公冶(gōng yě)
【姓氏來源】
公冶氏出自春秋時期,以字為氏。春秋時魯國大夫季冶,字公冶。他的子孫就以他的字為氏,即為複姓“公冶”氏,季冶即為公冶氏的始祖。
【排序】未進入前一百大姓。
【姓氏望出】魯郡。
宗政濮陽
宗政(zōng zhèng)
【姓氏來源】
以官為氏。秦漢時設九卿官職,其一為宗正(政)官,掌管皇室事務。漢高祖後裔楚元王劉交之孫任宗正(政)官,他的後代子孫就以祖上的官職為姓,即以“宗政”為氏。
【排序】未進入前一百大姓。
【姓氏望出】彭城。
濮陽(pú yáng)
【姓氏來源】
濮陽氏源自春秋時期,以地為氏。春秋時,鄭國一公族大夫住在濮水之陽(今河南濮陽市),其後就以住地“濮陽”為氏。居此地的人亦有以“濮陽”為氏。
【排序】未進入前一百大姓。
【姓氏望出】博陵、平陵。
淳於單於
淳於(chún yú)
【姓氏來源】
淳於氏源於夏朝時的斟灌國,以國為氏。夏時有斟灌國,地在淳於(今山東安丘縣東北)。周武王克商建周分封諸侯時,將此地封給淳於公,建立淳於國。淳於國後於春秋時被齊國吞滅,淳於公的子孫就以原國名為姓,即為複姓淳於氏。
【排序】未進入前一百大姓。
【姓氏望出】河內。
單於(chán yú)
【姓氏來源】
單於出自古代匈奴王族姓氏,為匈奴單於之後,得姓於後周時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曆史。古時匈奴族最高首領稱“撐犁孤塗單於”,後簡稱為“單於”。“單於”是“天子”廣大於天下的意思。他的後人即以簡稱“單於”為氏。
【排序】未進入前一百大姓。
【姓氏望出】十來。
太叔申屠
太叔(tài shū)
【姓氏來源】
太叔氏出自春秋戰國時衛國公族,是以行次名號為氏。古時嫡子行三為“大叔”或“太叔”。春秋衛文公第三子儀,稱太叔儀。太叔儀死後,他的後代子孫就以他的行次名號為姓,即為太叔氏,太叔儀即為太叔氏的先祖。
【排序】未進入前一百大姓。
【姓氏望出】東平。
申屠(shēn tú)
【姓氏來源】
申屠氏源自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周初,周武王曾封賢士伯夷的後裔為申侯。後西周滅亡,東周建立,周平王因申侯迎他繼位有功,就加封於他,並封申侯的兒子於屠原(今甘肅安定縣)。申侯的子孫就以祖姓加封地為姓,即為複姓申屠氏。
【排序】未進入前一百大姓。
【姓氏望出】京兆、西河。公孫仲孫
公孫(gōng sūn)
【姓氏來源】
公孫氏的來源有兩支:是黃帝幼時的姓氏。傳說在上古時有少典國,少典國的國姓為公孫。黃帝為少典國君之後,因此說黃帝幼時姓公孫;夏、商、周時期,被封為諸侯者一般稱公。在諸侯的兒子中,除嫡長子稱太子準備繼位外,其餘的兒子稱公子,公子的兒子稱公孫。公孫的子孫中有不少人即以公孫為姓,稱公孫氏。
【排序】未進入前一百大姓。
【姓氏望出】高陽。
仲孫(zhòng sūn)
【姓氏來源】
仲孫氏源於春秋時魯國,是以祖字為氏。春秋時,魯莊公之弟慶父,字共仲,他的後代子孫就以祖字為姓,即為複姓“仲孫”氏。
【排序】未進入前一百大姓。
【姓氏望出】高陽。
軒轅令狐
軒轅(xuān yuán)
【姓氏來源】
上古黃帝名軒轅。因黃帝居軒轅之丘(今河南新鄭西北),故以為名。又另有史書載,因黃帝發明軒冕之服,故人們尊他為軒轅氏。在黃帝的後裔中,有不少人是以黃帝的名號為姓,即複姓“軒轅”氏。
【排序】未進入前一百大姓。
【姓氏望出】邰陽。
令狐(lìng hú)
【姓氏來源】
令狐氏源於春秋時晉國,以封邑為氏。春秋時,晉景公封魏武子之子魏顆於令狐邑(今山西臨猗西),他的後代就以祖上的封地為氏,即為“令狐”氏,魏顆即為令狐氏的始祖。令狐氏發源於晉國猗地,即今山西臨猗縣,後在太原繁衍成為望族。
【排序】未進入前一百大姓。
【姓氏望出】太原。
鍾離宇文
鍾離(zhōng lí)
【姓氏來源】
鍾離氏為春秋時晉國伯州犁之後,以地為氏。春秋時,晉國宗室大夫伯宗被晉厲公所殺,其子伯州犁懷恨投奔楚國,受到楚王重用。楚王任他為太宰,又把鍾離(在今安徽鳳陽東北)封給了他。他的子孫就以封地為姓,即鍾離氏。
【排序】未進入前一百大姓。
【姓氏望出】會稽。
宇文(yǔ wén)
【姓氏來源】
宇文氏源出北方鮮卑族部落。宇文是鮮卑族人對上天的稱呼。在北胡鮮卑族中有一部落首領叫普回,後入中原稱帝建立北周,在稱帝之前,他即以“宇文”為姓,他的子孫即尊奉他為“宇文”氏的始祖。
【排序】未進入前一百大姓。
【姓氏望出】趙郡。
長孫慕容
長孫(zhǎng sūn)
【姓氏來源】
長孫氏出自南北朝北魏鮮卑族拓跋氏。自北魏建立後,共曆十四帝一百九十餘年。在孝文帝時,因北平王拓跋嵩是皇室的長孫,於是就賜他以“長孫”為姓,人稱他為長孫嵩。長孫氏的後人尊奉長孫嵩為其始祖。
【排序】未進入前一百大姓。
【姓氏望出】濟陽。
慕容(mù róng)
【姓氏來源】
慕容氏源出古代鮮卑族。中國古代東北部的鮮卑族在漢桓帝時,先後分為中、東、西三部。其中中部居慕容寺,成為慕容部落。後經西晉、東晉以至慕容建立燕國,其後代子孫已正式以“慕容”為姓,即為複姓“慕容”氏。
【排序】未進入前一百大姓。
【姓氏望出】敦煌、雁門。
鮮於閭丘
鮮於(xiān yú)
【姓氏來源】
鮮於氏為殷商子姓之後,是以封地為氏。相傳商紂王有個叔叔叫箕子,他因多次進諫紂王無效,怕紂王殺他就裝病賣傻。周武王滅商建周後,以箕子是商朝的元老忠臣封他在朝鮮建國,又將他的兒子仲封在於地(今河南內鄉縣東)。他們的後代就將兩個封地合在一起為姓,即為複姓“鮮於”氏。
【排序】未進入前一百大姓。
【姓氏望出】漁陽、太原。
閭丘(lǘ qiū)
【姓氏來源】
閭丘氏出自春秋時期,來源有兩支,均以地為氏:春秋時齊國有個叫嬰的大夫住在閭丘(今山東鄒縣),人稱閭丘嬰。他的後代就以地為姓,即為複姓閭丘氏;春秋時齊國有一老人住在閭丘,他曾遇齊桓公談論國事,又使齊國得以圖治,故閭丘老人成了一個很有名氣的人。他的後代就以他的住地為姓,就是閭丘氏。
【排序】未進入前一百大姓。
【姓氏望出】頓丘。
司徒司空
司徒(sī tú)
【姓氏來源】
司徒氏為中國古老姓氏之一,是以官職為氏。司徒為古代官職,早在上古堯、舜時就設有司徒官,舜曾為堯帝的司徒。傳至夏、商、周三代,都設有司徒官,被尊為六卿之一,其職位相當於丞相。當時任此官職者的後代子孫就以祖上的官職為氏,即為“司徒”氏。
【排序】未進入前一百大姓。
【姓氏望出】趙郡。
司空(sī kōng)
【姓氏來源】
“司空”為古代官名,其職為掌管水利水土。春秋時晉國設有司空官職,晉國隰叔為司空,他的後代即以官職“司空”為姓。
【排序】未進入前一百大姓。
【姓氏望出】頓丘。
亓官司寇
亓官(qí guān)
【姓氏來源】
亦作,官亦作官。古代時“”與“笄”相通。周秦時設有掌管笄禮的官員,時稱笄()官。任此官職者的後代就以祖上的官職為姓氏,即為複姓“官”氏。官,後多以單姓、取代。
【排序】未進入前一百大姓。
【姓氏望出】魯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