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亞地區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一直是全球安全的熱點地區,作為兩極格局下對峙雙方的力量前沿,不可避免地處在了權力角逐和利益博弈的前沿地帶。大國角力下的小小波折都可能形成東北亞地區的局部熱點,台海對峙、朝鮮戰爭、越南戰爭、中印的喜馬拉雅戰爭和中蘇的珍寶島戰爭無一不是局部熱點激化的表現。“冷戰”結束以後,兩極格局解體,美國作為世界的單極開始對其全球軍事力量的部署進行戰略性的調整,其突出的特點是削弱了在歐洲的軍事存在,但穩步加強了在東北亞地區的軍事力量和戰略打擊能力,“蝶形戰略”的左翼得到了和平條件下最大程度的加強。進入21世紀以來,美國將東北亞地區列為戰略核心區,繼續保持其在東北亞地區巨大的軍事和政治影響,逐步加強經濟控製能力和能源約束能力,美國對東北亞地區安全形勢和安全合作機製的關切程度大大加強了。除了美國,東北亞地區國家間的關係也變得錯綜複雜。表麵上看,尚可以以中、俄、蒙、朝為一方,以日、韓為另一方來進行大的“陣營”的劃分,但實際上,每一個國家又有著特殊的利益訴求。俄羅斯對於東北亞輸油管線的安排最終棄“安大線”而選擇“泰納線”;蒙古不斷舉行與美國間的聯合軍演,在經濟上則更親近帶來巨額無償援助的日本;中朝經貿關係沒有取得較大的發展,但中韓的經濟、貿易和投資往來則不停地創造著新的曆史高度;韓、日之間的領土、曆史和文化衝突不斷加深,與朝鮮間的民間和官方往來則日趨密切……將這些矛盾歸納起來,再加上美國的幹預和影響,東北亞地區的安全形勢則變得異常複雜而多變,東北亞地區的安全合作機製的重要性則顯得更加突出和迫切。

本書首先對東北亞地區的安全合作形勢和安全合作機製進行了總體上的分析與討論,將東北亞地區的安全劃分為兩個組成部分: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傳統安全主要包括三個方麵的內容,即政治、軍事安全形勢和機製,美國因素在東北亞地區安全形勢和機製中的影響,以及朝鮮核危機的爆發與解決。非傳統安全選擇目前對東北亞地區影響最為顯著的三個方麵因素進行研究,包括地區經濟安全與合作、能源安全與合作和環境安全與合作等內容,將局部危機拓進至國家安全和地區安全層麵展開研究,將問題的關聯性和複合性突顯出來。在第二章第三節概括了東北亞地區安全合作機製的總體特點和表現形式與運作機製,將安全合作機製的現狀歸納為“方錐體”的運行格局;將安全合作機製的發展規劃為“圓錐體”的運行模式;對安全合作機製未來的改進和簡化提出了新的設想,即“箭體”和“旋轉體”,並對未來地區核心與邊緣化的國家做出了預測。

從第3章開始,本書著手對傳統安全形勢和安全合作機製進行了分析。政治和軍事安全曆來是傳統安全的核心部分,對地區安全形勢和安全力量發揮著基礎性和主導性的作用,也往往被各國用來作為國家安全的最終維護手段。本書把政治安全主要采用的大國的安全政策及其互動作為主要的研究方法和規劃,集中分析了俄羅斯、美國和中國的東北亞地區安全基本政策和戰略,並對半島形勢進行了初步的分析與探討。軍事安全原則上要服從於政治安全和戰略,於是本書對於軍事安全主要采用的是軍事力量的對比分析和基本對立態勢的分析處理方法,全麵分析了各個主要國家的軍事力量和戰略打擊能力。在政治軍事安全的地區合作機製的研究中,本書以軍事分析和大國戰略為基礎,提出了大國互動機製、綜合安全機製和合作安全機製相遞進的安全合作模式。

美國因素對於東北亞地區的安全合作有著重要的影響和作用。在分析中,首先對東北亞地區在美國全球戰略中的意義進行了分析,表明了東北亞地區在美國全球戰略中的核心地位。接下來,進一步分析了美國東北亞戰略的影響因素,並以此為基礎,整理和概括了美國的東北亞現行戰略。在分析的基礎上,通過大國關係戰略、美國的朝核戰略、美國的台海戰略等三個方麵內容對美國在東北亞地區的影響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評價,最終形成了利益相融的美國因素影響下的東北亞安全合作機製的有效表現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