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八 章

二十幾歲,明白情義是一種溫暖

哲學家康德說過:“世界上隻有兩樣東西是我們越思考越覺得它們深邃的:一個是我們頭頂上浩瀚的星空,另一個是我們心中的道德標準。”如果沒有人情,沒有關愛,那麼人類就會變得野蠻殘酷;如果沒有人性,拒絕關愛,人類就會陷入惡意的泥潭而難以自拔。情義是一種溫暖,會給我們的心靈帶來真誠的撫慰,給我們的人生增加一抹亮色,讓我們贏得美麗的人生。

1. 父母,世界上最愛我們的人

沒有史詩的撼人心魄,也沒有風卷大海的波浪逆轉,父母的愛就像一陣春風,就像一場春雨,就像一首輕歌,就像一首小詩。他們潤物無聲,但是綿遠悠長。高爾基說:“世界上的一切光榮和驕傲,都來自母親。”父母,這個世界上最愛我們的人,他們用無盡的愛守望著我們,他們永不停息的愛是我們永遠可以依靠的港灣。父母的愛是我們的最終歸宿,是潤澤我們心靈的一泓清泉,這愛伴隨我們的一啜一飲,絲絲縷縷,在我們的笑聲淚影裏都有愛的纏綿。

人生注定要靠我們自己行走,在父母那裏,我們終於要遠行,餘秋雨曾寫道:“一切遠行者的出發點總是與媽媽告別,而他們的終點則是衰老。暮年的老者呼喊媽媽是不能不讓人動容的,一聲呼喊道盡了回歸,也道盡了漂泊。”正如餘秋雨所說,我們的出發點是告別父母,我們終將獨自在世界上漂泊,隻要生命不息,那也許就是一場無止境的漂泊之旅。年輕的我們向往外麵的世界,期待這種漂泊,因為前麵的旅程中會有太多美麗的風景,會有太多讓我們珍重的人,我們匆匆地與父母告別,要踏上遠行的路。

我們在父母殷切的愛意中穿行過了20年,很可能我們已經覺得煩了,悶了,期待脫離愛的藩籬,期待與生命中將會有的好事與壞事遭遇。但是父母的愛不會停止,他們放手讓我們去趕路,會永遠關注我們的行程:“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父母是我們永遠的背景,是不能遺忘的鄉愁,是淡漠中最溫暖的記憶。年輕的我們不能忘記,我們是大樹,父母是大地,就算我們長得多麼枝繁葉茂,我們的根都在泥土裏。我們不能忘記,我們最初的出發總是來自於他們,沒有他們的滋養,就沒有現在的我們。

我們將獨自走完人生之旅,旅途中感到疲憊時,如果我們想到父母的愛,我們的消沉悲觀就會變成意氣風發;旅途中感到失意時,如果我們想起父母的愛,就會擁有萬丈豪情;旅途中無奈困惑,如果我們想起了父母的愛,那彷徨無奈的心靈就找了棲息的家園。父母的愛,如此偉大,如此綿長,似水而逝的流年也許會帶走很多記憶,唯一帶不走的永遠是父母的愛。

旅途中,不要忘記常回家看看,那將是對父母莫大的安慰。我們的身體中流淌著父母愛的血液,我們的故事總是他們在精神上的延續。奇妙而深刻偉大的愛,怎能不讓我們動容?

多年前的一個夏日,在美國佛羅裏達州南部,有個小男孩為貪圖涼快,決定去房子後麵的一個深水潭中遊泳。他紮進水裏,絲毫沒有意識到自己遊往潭中心的同時,一隻美洲鱷正在朝岸邊遊來。小男孩的母親當時發現美洲鱷向孩子步步逼近,她迅速奔向水潭,朝孩子呼喊著。

聽到呼喊聲,小男孩猛然意識到了危險,立即掉頭向岸邊的母親遊去,可這時已經無濟於事,他的手勉強剛夠到母親,鱷魚已經接觸到了他。母親在岸上拚命地拽緊兒子的手臂,而美洲鰐也死死咬住孩子的腿不放。為了爭奪小男孩,母親和鱷魚之間展開了一場讓人難以置信的拔河較量,母親挽救兒子的堅定信念讓她無論如何也絕不放手。

在萬分危急的關頭,一位農夫恰巧駕車經過,飛速從車上跳下,瞄準鱷魚開槍將其射殺。很慶幸,小男孩最終活了下來。鱷魚在他的腿上刻下了觸目驚心的傷痕,他的雙臂上也留下了深深的抓痕,那是在生死關頭母親為了牢牢抓住兒子,以至於手指甲掐入兒子的肉中所留下的。後來,小男孩滿臉自豪地告訴記者:“大家還是看看我的手臂吧,我的手臂上也有好多傷疤呢。這是媽媽不放開我,在救我的時候留下的。”這就是偉大的親情,偉大的父母之愛。

二十幾歲了,我們感恩父母的愛,會用全部的身心去報答他們,沒有他們,哪有我們呢?我們在人海中行走,在心底裏高喊,在喧囂中沉寂,這之中的細節,也許是三口之家的甜蜜,也許是母親和兒子的對話,也許是父親微陀的背,會讓我們想到自己的父母。我們會在心裏向父母承諾:爸爸媽媽,我愛你們,我會好好生活,天天上進,我會努力工作,賺錢養家,不讓你們擔心,永遠孝敬你們。讓我們都在心底裏這樣承諾,這樣鼓勵自己,正是因為有父母,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才不覺得孤獨寂寞,感覺自己有根,有麵對世界的勇氣,有永遠向前的決心。珍惜父母的愛,感恩父母的愛,我們的人生之旅將是溫馨而美好的。

2. 朋友,讓我們的人生不同

友誼是心靈的溝通,是情感的交流,是無私的關懷,是相互的信任,是真誠的忠告,是熱情的幫助。培根說,得不到友誼的人,將是終身可憐的孤獨者。沒有友情的社會,則隻是一片荒涼的沙漠。那麼如何結交朋友?《孟子》中雲:“人之相識貴在知心,人之相知貴在知心。”心意相知,情投意合的友誼,會使我們的人生如沐春風。

朋友是一本書,一雙手,一麵鏡子……我們重視朋友,因為朋友有比金子和生命還貴重的人格意義。俗話說“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每個人行走在人世間的道路都撒滿他人的汗水,一個人獨行簡直不可思議。

維克多從父親手中接過了一家食品店,這是一家古老的食品店,很早以前就存在而且出名了,維克多希望它在自己手中能發展得更加壯大。

一天晚上,維克多正準備關上店門,突然看到店門外站著一個年輕人,衣衫襤褸,典型的一個流浪漢。維克多是個熱心腸的人,他走了出去,對那個年輕人說道:“小夥子,有什麼需要幫忙的嗎?”

年輕人問道:“這裏是維克多食品店嗎? 我是從墨西哥來找工作的,可是整整兩個月了,我仍然沒有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我父親年輕時也來過美國,他告訴我,他在你的店裏買過東西,喏,就是這頂帽子。”

維克多看見小夥子戴著一頂十分破舊的帽子,那個被汙漬弄得模模糊糊的“V”字形符號正是他店裏的標記。“我現在沒有錢回家了,也好久沒有吃過一頓飽餐了。我想……”年輕人繼續說道。

維克多知道了眼前站著的人是多年前一個顧客的兒子,他覺得應該幫助這個小夥子。於是,他把小夥子請進店內,好好地讓他飽餐了一頓,並且還給了他一筆路費,讓他回國。

不久,維克多便將此事淡忘了。過了十幾年,維克多的食品店越來越興旺,在美國開了許多家分店,他決定向海外擴展,可是由於在海外沒有根基,維克多為此猶豫不決。

這時,他突然收到一封從墨西哥寄來的陌生人的信,寄信人正是多年前他曾經幫過的那個流浪青年。那個年輕人已經成了墨西哥一家大公司的總經理,他在信中邀請維克多來墨西哥發展,與他共創事業。

這對維克多來說真是喜出望外,有了那位年輕人的幫助,維克多很快在墨西哥建立了他的連鎖店,而且發展得異常迅速。

生活中,我們不能缺少朋友。多結交一個朋友就多一條路。愛默生說:“找到朋友的唯一辦法就是結交朋友。”在我們最困難的時候,往往是我們的朋友幫助了我們;離開了朋友,我們往往會陷入無助之中。有“心眼”的我們千萬別遠離了朋友,要知道朋友是我們人生中的一筆巨大財富,是讓我們不再孤單行走在世界上的重要根基。

朋友應該以誠相待。沒有真誠,人們的關係隻能是虛偽的結合;沒有真誠,美好的友誼隻能是水中月、鏡中花。友誼是以真心換真心,產生共鳴而撞出美麗的火花。我們要大聲地說,人生擁有朋友,這多麼好啊!

聖經上說:“忠誠的朋友是無價之寶。”我們不能買到友誼,也不能用錢來衡量朋友的價值。忠誠的朋友,可以豐富我們的生活,延長我們的生命。忠誠,能在可以信賴的人們之間架起心靈的橋梁,通過這座橋梁,打開對方心靈的大門,並在此基礎上並肩攜手,合作共事。自己真誠實在,表露真心,對方會感到你信任他,從而把你作為知心朋友,樂意向你訴說一切。

心理學家認為,每個人的思想深處都有隱閉的一麵,同時,又有開放的一麵,希望獲得他人的理解和信任。然而,開放是定向的,即向自己信得過的人開放。以一個開放的心靈換取一位用全部身心幫助自己的朋友,這就是用忠誠換來忠誠。

亞遜斯有一次來到阿爾卑斯山下,遇到了幾位天神,天神說:“亞遜斯,你有過朋友嗎?”亞遜斯回答說:“有,他愛我勝過愛你們。”這句話激怒了天神們,他們決心殺掉亞遜斯的朋友,便詢問這位朋友是誰。亞遜斯看出了天神們的用意,就閉口不談。天神們拿出了各自的寶貝引誘亞遜斯,許諾他將有一位美貌無比的妻子,成為一個威嚴無比的國王,等等。這一切都沒有打動亞遜斯的心。神通無比的天神們還是抓到了亞遜斯的朋友,他們以同樣的手段去引誘亞遜斯的朋友,隻要他同意背叛亞遜斯,將得到所要的一切:美色、財富、權勢。哪知這位朋友也和亞遜斯一樣,絲毫未動心。天神們既羨慕又慚愧,將他們放下了山。亞遜斯說:“我們彼此忠誠、信任,沒有什麼比我們的友誼更重要。” 他們忠誠的友誼震驚了天神,為世人傳頌。

忠誠是友誼的標誌,對朋友忠誠說明你對自己交友的正確認識,你對朋友的忠誠必然能換回朋友對你的傾心報答。

3. 吾愛吾師

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一輩子有老師。二十幾歲的我們要懂得尊敬老師,關心老師。因為老師對我們的成長傾注了心血,他們用畢生的時間守望著學生。

曾看到一篇文章,是一位女生寫自己的老師的。高中的時候,學校來了一位體育老師。這位老師在女生的心目中,目光清澈,身形矯健。這位女生的體育成績幾乎要靠“作弊”才能及格,比如說跑步,要靠站在比起跑線前麵一點的地方,再加上搶跑才能過關;再比如說跳遠,需要幾個同學遮住老師的視線,她才能在衝過起跳點後起跳。老師要班上的同學做仰臥起坐,而她早和同學說好,互相亂數,以達到自欺欺人的效果。但是,老師對他們明確地說,你們如果真的做不好,我可以送給你們及格,不過,你們要努力去試。你們應該相信自己,優秀也許很難,但做到及格沒有那麼難,及格是每個人通過努力都可以達到的。

老師親自按住這位女生的腳說:“你來做,我來數,大家做監考。”結果她不但及格了,而且還達到了優秀。“仰臥起坐”對於她來說,比最難的考試還要沒有希望,但是她居然通過了。在以後的幾天,她渾身疼得厲害,那種疼痛讓她感覺驕傲——她的仰臥起坐成績是優秀。

這位女生在文章的最後說:在我以後的人生中,遇到過很多類似“仰臥起坐”的事情,我以為自己再也起不來了,但是不知道為什麼,我會忽然感受到腳上有一種力量,那種力量正是當年老師給我的,他按住我的雙腳,對我說:“你來做,我來數,大家做監考。”於是,我像當年一樣,咬緊牙關,調動全身所有的力氣,再一次起來。

這樣的老師難道不應該讓我們銘記嗎 ?他用自己的努力告訴同學們,我們可以及格,不但可以及格,還能做到很優秀。

錢鍾書、曹禺、呂叔湘等人曾回憶過自己的恩師——民國時期的著名國學家吳宓教授。吳宓教授被形容為“像一座鍾,講課勤勤懇懇”。他給學生批改作業,字跡工整,寫下的外文字母及數字,筆畫粗細,好像印刷的一樣整齊。

吳宓教授在課堂上很嚴謹,在課下對學生關愛有加。一次,他和學生們一起走在街上,對麵開來一輛汽車,他連忙舉起手杖,一麵擋住車,一麵催著女學生們一字排開站在人行道上,這才讓開道路。

吳宓的經濟並不寬裕,他身上的長衫年歲太久,磨損得布紐扣都要掉了,也舍不得換。但他卻很舍得請學生吃飯。每次在小館子裏坐下,他都神情嚴肅地拿過菜單,用正楷在小紙片上寫下要點的菜及價格,一筆一筆算清楚,估量口袋裏的錢夠用,這才交給跑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