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這樣教,孩子更勤快
人們都喜歡勤快的孩子,如果家裏有一個愛動手的孩子,不僅減輕了家長的勞動負擔,也使孩子受到了勞動的鍛煉。實際上,懶孩子多是勤快媽媽“慣”出來的。如果父母不包辦一切,放手讓孩子去做應該做的事情,孩子也會慢慢養成愛勞動的習慣。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是十分有益的。所以,每一個家長都應該學會如何教出勤勞的孩子。
怎樣讓孩子熱愛勞動
星期天,爸爸媽媽都去工作了,剩成成一人在家。成成忽然看到了自家窗玻璃上髒兮兮的,心想:終於有活幹了。便急匆匆地從廚房裏拿出一塊抹布和臉盆準備擦窗。他先把抹布洗淨,再拿起抹布用力地去來回抹擦玻璃,除去了玻璃窗上的灰塵。不久,成成已是汗流浹背了。誰知,玻璃窗變的越來越朦朧了。成成想:不能輕易放棄!他用報紙來回擦窗,不放過任何一個角落。這時,他看到了一個小黑點,就用抹布擦小黑點,終於小黑點被清除了;又看到角落裏有很多灰塵,又全神貫注地擦起來。很快,玻璃就變得幹淨明亮起來。成成高興得一蹦三尺高,像是喝了蜜的一樣甜。透過玻璃,看到窗外的世界,感到小草在微風中翩翩起舞,馬路像是洗過澡似的。此時此刻,成成才感到勞動給他帶來的快樂,汗水也變得甜美了。
給你提提醒兒
培養孩子愛勞動是家教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孩子全麵發展的一種重要手段。讓孩子從小就“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能增強他們動手做事,克服困難的能力和信心,有助於培養他們的獨立意識。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還應培養他們為大家做事的良好意識,這樣可以促使孩子骨骼、肌肉、神經係統及各部分器官都得到鍛煉,同時培養良好的社會公德。所以,要利用幼兒期這個人類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對他們進行早期勞動教育,讓他們在輕鬆愉快、多種多樣的勞動中獲得全麵發展。
有關調查資料顯示:我國有超過90%的獨生子女很少上街購物、在家打掃衛生,超過60%的獨生子女從未或很少洗碗、洗衣服和燒飯做菜。中國城市的孩子日平均勞動時間為11.32分鍾,不及美國孩子的六分之一。
相比較而言,美國父母在培養孩子勞動意識方麵做得比中國父母要好。在普通的美國家庭中,每一位成員必須完成他們一定的家務勞動。像洗臉、刷牙、穿衣服這些生活自理方麵的事,則屬於孩子自己的事情,稱不上是家務勞動。
美國父母給孩子分派家務勞動時很注意孩子的接受能力。每一位5歲以上的孩子都可以做上一兩件家務活兒;小一點的孩子可以取報紙和信件;十幾歲的孩子則可以用吸塵器除去灰塵,每天早晨幫著開動洗衣機等。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美國伏特汽車總裁伏特,年青的時候到一家大公司應聘,走到公司門口,看見地上有一張紙屑,伏特順手把它撿了起來,這一幕被經理看見了,經理告訴伏特,你被錄用了,伏特弄不明白,就問:前麵幾位學曆都比我高,工作經驗又比我豐富,為什麼錄用我呢?經理說:因為他們隻看見大事,做不來小事的人怎麼能成就大業呢?後來,伏特不斷地努力從小事做起,終於成為全球伏特汽車的總裁。
家長應該明白,教育孩子熱愛勞動,並不是多餘的、次要的,而是孩子成長所必需的。孩子長大後,他們的社會價值與他們的勞動能力與其所遵循的行為準則有密切關係。因此,從小對孩子進行熱愛勞動的教育,是每一位家長值得重視的問題。
為你支支招兒
▲培養孩子的勞動意識
依依從4歲開始,就自己洗自己的襪子、短褲等小件衣服。剛開始,她為了洗一雙襪子,用了足足小半袋洗衣粉,把身上的幹淨衣服也弄得一片狼藉,但是父母沒有就此阻止她,嗬斥她,而是鼓勵她。依依的幹勁很大,襪子、短褲換下來了,不用提醒,自己就端著小盆子坐下來洗啊洗啊。漸漸地,依依洗衣服的手法越來越熟練了,速度也越來越快。有時候,還會順手把爸爸媽媽的襪子一塊收了去洗了。
愛勞動是人的美德,是光榮的行為。為了培養合格的成才,家長必須重視孩子的勞動課。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有意識地讓孩子從感性上初步認識勞動的意義,知道勞動可以創造一切。比如,讓孩子知道每天吃的大米和蔬菜是農民伯伯種出來的;身上穿的衣服是服裝廠的阿姨做的;好玩的玩具是玩具廠的工人叔叔做的;家裏的電視機、電冰箱也是工人叔叔製造的,讓孩子懂得所有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物品都是人們通過勞動創造的。
但有的家長認為,好孩子的標準是學習好、有上進心、聽話,其他都是次要的,更不用說是勞動課了。這種片麵認識的形成與社會環境、社會輿論有關。許多人認為孩子隻要學習好,就有了幸福生活的通行證,將來能考上好大學,有個好專業,找個好工作,有錢,就會有人伺候,不必要求孩子具備勞動意識。這就造成家長和孩子都忽視勞動教育。
▲激發孩子的勞動觀念
故事的趣味性和引人入勝的特點會讓孩子百聽不厭,他們往往也會把故事情節與實際生活相混淆,因此,故事可以促使孩子的無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轉化。孩子常常會和“娃娃”說話,跟小椅子“再見”,這些都是他們思維擬人性特點的體現。而情緒對學前孩子心理的作用極大,用情緒性的故事往往能打動幼兒。比如,家長可以將關水龍頭這件事編成小故事,通過生動的語言、形象的動作來表現沒關水龍頭後小水龍頭的反應:“它很傷心,流了很多眼淚,聽,小水龍頭哭得多傷心。”孩子就會被故事情節感染,對水龍頭產生同情而主動關掉水龍頭。
▲給孩子勞動的機會
日常生活是孩子學習的大課堂,在這個大課堂中,能使孩子獲得簡單的勞動技能,學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穿脫衣服,係鞋帶,鋪床疊被,或是掃地,洗碗,摘菜,澆花等也是學習,在這些活動中,能讓孩子親身去實踐,去體驗,能讓他們獲得很多的自理能力。有時家長可用比賽的口吻激發孩子自己做事,如看誰掃地掃得幹淨,看誰洗手帕洗得幹淨等。
▲保護孩子做事的熱情
孩子們往往對任何事都感到新鮮和好奇,有時甚至是好玩兒,因此,他們會對很多事躍躍欲試或直接參與,例如掃地、擇菜等。可在這些時候,家長常常怕孩子做不好而加以製止。讓我們一起回想一下,下麵的鏡頭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否很常見:孩子要自己穿衣服,媽媽說:“快來,我幫你穿,媽媽上班快遲到了。“孩子想幫爸爸洗碗,爸爸說:“你先自己去玩兒吧,這兒不用你幫忙,你越幫我越忙。“這種教育方式使孩子們失去了幹活的機會。或者說,當他們想勤快一下時,父母總是加以阻止;當他們安心坐下來看電視時,父母又說:“這孩子,怎麼這麼懶!“
因此,當孩子表現出勞動的主動性時,做家長的切不可以潑冷水,而應以極高的熱情鼓勵孩子:“噢,寶寶知道幫媽媽幹活了,是個大孩子了。““快來看,小華洗的手絹真幹淨!“孩子年齡還小,手腳還不夠靈活,常常會出麻煩,如桌子越擦越髒,扣子扣得上扭下錯等等,這時候,孩子往往會失去耐心或感到厭煩。因此,家長在鼓勵的同時,還要特別注意耐心地教給孩子做事的具體方法和技巧,讓他們對自己的成就感到驕傲。
▲肯定孩子的“添亂”
孩子因為缺乏經驗或力不能及,有時勞動的質量不高,千萬不要因為孩子事情做得不夠好而責備、嗬斥孩子,而應耐心地指導孩子,或降低要求使他能把事情做好。例如,媽媽正在廚房擇菜,孩子一時興起跑過來給媽媽幫忙;當媽媽看到孩子弄得滿地都是的殘枝敗葉,感到孩子這哪是在幫忙,純粹是在添亂,從而對孩子加以拒絕。作為家長,麵對這種情況,要對孩子的“添亂”給予獎勵,並不厭其煩地加以具體的指導。隻有這樣,孩子的這種“雅興”才不至於被消滅在萌芽狀態。
▲勿把勞動作為懲罰手段
有的家長以勞代罰,以為這樣就能嚇唬孩子。例如,當孩子吃飯弄得滿桌、滿地都是飯粒時,媽媽往往氣惱地說:“下次你再這樣,就罰你擦桌子、擦地板。”這樣就讓不懂事的孩子感到“擦桌子、擦地板”不是件什麼好事。下次被罰做家務時,孩子就可能對媽媽說:“媽媽,你天天做這些事,是不是犯過什麼大錯?”
會動手的孩子才愛動手
梨梨4歲了,動手能力非常差,什麼事情都不願自己幹,依賴性強。媽媽教他做,他不學,也不看,逼急了,打他才肯做,因為這個經常哭鬧。他做事的時候精力不集中,東張西望,但是很喜歡看書、看電視、聽錄音機。有很多鍛煉動手能力的玩具,他都不喜歡玩,比如:扔球、拍球、拚圖,至今沒有學會。
現在為了教兒子穿衣服,媽媽每天早上都要早起1個小時,用表揚、鼓勵、嚇唬、打等方法教梨梨穿衣服,但梨梨不願自己穿,經常哭鬧。後來,他會穿褲子了,但動作很慢、很費勁,也很不情願,而穿毛衣、大衣、襪子還不會。為此,梨梨的父母都很苦惱,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給你提提醒兒
現代社會,是講究孩子能力和各方麵綜合素質的社會,成績隻是孩子一個階段學習情況的反應,無法證明孩子的全麵素質和能力。一個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孩子,也許在動手實踐方麵有獨特的優勢,因此,父母不能片麵重視孩子的分數,而忽視孩子的全麵發展。
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關鍵是如何“動手”。手是人重要的感覺器官,讓孩子多動手是促進智力發展的重要途徑。通過手的活動,可以獲得更多的外部信息,這些信息能促使大腦積極活動,促進孩子的大腦發育,使孩子心靈手巧。但在現實中,像梨梨這樣動手能力弱的孩子很多。一些孩子五六歲了,鞋帶開了不會係,有的9歲了卻不會穿衣服。這樣的孩子十分脆弱,追求享受,缺乏獨立行和克服困難的勇氣與能力,將來能否適應社會獨立生存都是問題,更不要說是什麼創造力了。
明智的家長平時在孩子完成作業的同時,盡量讓他們多動手,幹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或鼓勵他們從事其它各項有益的活動。每當寒暑假,有條件的家庭還將自己的子女送到書畫或彈琴等學習班,目的就在於讓他們勤動手,訓練手指的靈巧,增強大腦的靈感,有效地啟動大腦皮層分析器的活動。
也有許多家長讓孩子“一心隻讀聖賢書”,平時簡單的家務勞動諸如洗碗、掃地之類,一攬子留給了自己。在這些父母的中,學習、高分就是他們對子女的最大希望。殊不知,溺愛自己的孩子,恰恰是害了他們。
為你支支招兒
▲從小讓孩子做手工
許多父母對孩子的疼愛表現在細致周到的照顧上,並事事代勞。殊不知這恰恰是在不經意間丟失了孩子動手學習的機會,造成孩子的依賴性,使孩子失去適應周圍環境的能力。因此,家長要更新愛的觀念,改變愛的方式,把學習的機會交給孩子,培養孩子自理的能力及對外界的適應能力,這才是對孩子理智的愛、真正的愛。
父母可以經常讓孩子做一些手工,包括畫圖、剪貼、泥工折紙等,這能夠促進孩子手的動作協調。孩子在操作過程中,父母可幫助孩子做多種手工以提高技巧,在動手的同時也能培養了孩子的創造能力。當發現孩子有不正確的操作時,父母應及時予以糾正。例如,要注意孩子拿剪刀、勺子、握筆、握球拍、等其他工具時的方法是否正確,如果發現問題應及時給予指導、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