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養生的定義、發展及其重要性
第一節養生的定義和發展曆史養生,即保養生命,又可稱為攝生、道生、養性、保生等。“養生”一詞最早出現於《莊子》內篇。所謂養,即保養、調養、培養、補養、護養;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的意思。何謂養生?養生有廣義和狹義、古義和今義的區別。
古義的養生認為“攝養身心,以期保健延年”為養生,這是一種狹義的養生;現代廣義的養生,包括養病複康、使人身強體壯、耳聰目明、益智明心,並能陶冶情操、康樂身心、延年益壽等許多內容。健康與長壽,長期以來一直是人類的共同願望和普遍關心的一件大事。尤其是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和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越來越渴望健康,盼望長壽,“盡終其千年,度百歲乃去”。
我國的養生學有著悠久的曆史,養生活動是古人在適應和改造大自然的過程中產生。早在茹毛飲血、鑽木取火的蠻荒時代,我們的祖先為了生存繁衍,在與大自然搏鬥的過程中,從勞動與生活的實踐裏,逐漸總結了一些人體生命活動的規律,學會了一些防病保健的知識和方法,不但相互傳授而且用各種各樣的辦法記錄下來以便傳給後人。殷商時代的甲骨文殘片就已經記載了當時人類的一些生活內容,比如洗澡、洗臉、掃除等保持個人及環境衛生的基本方法。《周記》記載了用火燒的方法防疫、用草木灰殺蟲等內容。春秋戰國時期的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全麵總結了先秦時期的養生經驗。
發展到後來,這種自覺的強身延年活動就被人們稱做養生。後來,人們又將這種保健延年活動加以歸納,形成了一種理論並稱之為養生之道。經過長期的探索和不斷積累,後人將偏於養生保健方麵的發展稱為養性、攝生、道生等;把側重老年延年益壽方麵的又衍生出壽老、壽親、養老、壽世等內容。這就基本構成了養生的主要框架。因此,所謂養生,實際上就是保養生命的意思。它基本概括了幾千年來醫藥學、科學、哲學、飲食、民俗等文化方麵的養生理論,不僅是一門綜合性的科學,更是一種高深的智慧。
第二節養生的重要性
古代養生家提出了養生的兩個要點,第一要養正性,第二要順自然。養正性就是人們的思維活動和生活方式要有規律,即要保養正氣。中醫學認為:構成人體及促進人體生長發育的基本物質是精、氣、神,而這三者是以髒腑為中心,通過“神”的支配、經絡的疏通來實現生命活動的。因為這三者非常重要,所以古代養生家曆來將精、氣、神列為人身之三寶,認為它們是養生的根本。養正性就在於怎樣去調節、保持這三者之間的平衡,使之不偏不倚,保持平衡。順自然,就是要求人們不僅要順從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以適時養生,而且要根據外界環境的變化來製定不同的養生方案。
對現代人來說,特別是在對待外界事物的影響方麵,例如工作、競爭、情感等,麵對眾多紛擾應有自我控製的能力,要有駕馭自己情緒的方法。中醫認為:思不宜久,慮不宜過,不為身外之物擾動心神。一般來說,人從出生到死亡,要經過長、壯、老、衰等幾個過程,想要享盡天年,就需要講究養生。
在人類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健康與長壽一直是人們向往和追求的美好願望,由於人們的重視,養生文化得以不斷豐富和發展,並散布到世界各地。相對於世界其他地區的養生文化而言,中國的養生理論與實踐活動由於有著古代哲學和中醫基本理論的深厚底蘊,又經過幾千年的發展與完善,可謂博大精深。它總結了我國曆代勞動人民防病健身的諸多方法,糅合了儒、道、佛及諸子百家的思想精華,是一棵生機勃勃和具有濃厚東方神秘色彩的智慧樹。養生既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文化瑰寶,又是當今人類急需的了解與亟待發展的學問和實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