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靈台農民趕著牛羊奔小康(1 / 3)

走進甘肅省靈台縣,一股清風便撲麵而來。一件件新鮮事,讓人感到又驚又喜。

靈台縣什字塬,方圓600公裏。千百年來,這裏的農民以種麥為生,他們把糧食看成是自己的命根子。

店子村的潘軍喜老漢,祖孫三代7口人,種了21畝地,到頭來,還是和鄉親們一樣,糧食滿囤,但是手裏卻沒有錢花。

隨著黨的政策放開後,潘軍喜在2001年開始養牛。飼草不夠,於是,潘軍喜盤算著把麥苗割了喂牛。

種一畝麥子,純收入不過百元,割了苗喂一頭牛,純收入最少也有1200元。而且,割麥喂牛,不但牛膘色好、上膘快,而且,春天小麥返青之後,還能割第二茬苗。

在2002年,潘軍喜種了7畝小麥,給4頭牛預備了兩畝,其餘的地全種上了苜蓿草。

在2001年時,剛給牛吃青麥的時候,一些老農說,祖祖輩輩哪聽說過牛吃麥哩,老潘種了半輩子地,如今是種糊塗了!

後來,村裏人眼看著潘軍喜拿麥苗養出了好牛,也都跟著割麥喂牛了。

坐在敞亮的屋子裏,潘軍喜樂嗬嗬地對客人說:“你看,這電視機、新家具,都是拿牛換來的。就連兒媳婦,也是靠養牛,娶進家門的呢!”

說起牛吃青麥,村民柳兆奇算了一筆賬:2001年,他用一畝青麥喂牛,精飼料用得少了,成本低了,牛還不生病。

2002年,柳兆奇家出欄兩頭牛,收入4000多元,供兒子上大學的錢也夠了。

現在的什字塬上,四鄰八鄉的養牛戶,都開始割麥喂牛了。他們說,牛多了,糞也多了,種地也就不用化肥了;牛吃了沒有化肥、農藥的麥子,還正經是個綠色產品哩!

什字塬的農家院落,多是四合院,上房高大寬敞,是老人和尊貴客人的住處,東偏房一般是用來養牲口用的。

吊街鄉廟背村青年農民鞏曉亮,用上房養羊,也成了當時靈台的一大新聞。

已經在蘭州開店,娶妻立業的鞏曉亮,毅然賣掉了城裏的房子,回到了家鄉。隨後,鞏曉亮從山東買回了96隻小尾寒羊,幹起了畜牧業。

家裏的東偏房窄小,容不下這麼多羊。小兩口合計,眼下這價值7萬多元的羊,可是金貴。於是,人就搬到了東偏房,讓羊住進了上房和西偏房。

鄰裏們看到後,私下裏說:“這娃沒斯文哩,上房咋能給牲畜住呢!”

秋天,小尾寒羊產羔了,鞏曉亮以低價賣給鄉親們。不到半年,大夥兒都發了“羊”財。

村民薛海平,在2001年,用130元買回的一隻羊羔,2002年,羊的身價就提到了900元。薛海平還舍不得出手了。

吊街鄉黨委書記曹亞平,得知鞏曉亮在上房養羊的事後,協調農戶,給他兌換出16畝地。

鞏曉亮投資30多萬元,建起了16間溫棚羊舍,48間溫棚牛舍,鞏曉亮的羊,住上了寬敞明亮的新房。又成立了種業公司,繁育良種,帶動農民致富。

新集鄉是靈台縣最偏遠的純山區鄉,生產、生活條件艱苦,許多農民早在幾年前,就遷到了塬上。

在靈台縣委、縣政府,提出了“趕著牛羊奔小康”的口號後,“牛經濟”鬧得紅紅火火。

種慣了糧食的農民,開始把目光轉向新集鄉,當起了“草農”。

朝那鎮的農民邊誌城,前幾年就離開了塬上的糧地,到新集鄉柴朝村,承包了42畝山地種草,養了13頭“平涼紅牛”,每年都收入8000多元。

2001年,邊誌城又把弟弟從塬上叫到山裏,和他一起幹。

2002年春天,飼草短缺,邊誌城組織大夥,賣給陝西18噸苜蓿草,效益比種糧好得多。

草多了,牛也多了。時任鄉黨委書記馮純祿說:

現在鄉裏是牛比人多。全鄉3138口人,養牛1.26萬頭,年出欄3700多頭;農民靠養牛換回了“鐵牛”,在塬上買了商品房,讓娃娃到條件好的地方去上學。

“牛經濟”改變了靈台縣農民,幾千年來“種地為吃糧、養牛為耕地”的傳統觀念,激發了農民調整結構,奔小康的積極性。

田陽縣走建設小康新路

2002年初,在廣西田陽縣尚興村,獲得全國扶貧狀元和全國勞動模範稱號的村黨支部書記莫文珍,剛剛率村民代表,從江蘇省華西村參觀學習回來。

莫文珍說:“跟華西村比,尚興村差距太大了!我們要不甘落後,不斷創造新業績。”

尚興村原是坐落在大石山中的特困村,為生存和發展,部分村民在幾年前,在莫文珍的率領下,遷到右江河穀邊上的丘陵地帶,搞異地開發。

憑著自己的一雙手,不花國家一分錢,不避艱辛建新村,大種芒果、甘蔗等經濟作物,走出了一條異地開發、脫貧致富的新路子。

早在1997年3月,李鵬來到尚興村視察,他走進芒果園,對村民們敢為人先、異地開發所取得的成效,給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讚揚,並鼓勵村民們要鞏固好扶貧成果,爭取更快發展。

多年來,尚興村群眾牢記囑托,艱苦創業,在大量種植芒果的同時,因地製宜,發展甘蔗、荔枝、龍眼、木薯等多種經濟作物。

同時,大搞地頭水櫃建設和家庭沼氣池建設,實現了“生產不愁水,煮飯不用柴”,形成良好的生態立體種養互動發展的格局。

2001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440元,成為全區和全國異地開發脫貧致富的典型。

時值春耕大忙季節,而龍河村的村民,卻不是在忙種,而是在高興地忙著收獲:翠綠的青椒、鮮紅的西紅柿……

這是龍河村調整產業結構、發展高效農業出現的新景象。

龍河村的村民,忘不了朱鎔基總理視察這裏的情景。多年來,村民們依靠科技進步,不斷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調出部分良田,種植優質高產秋冬菜,搶占市場空間,取得了明顯效益。

2001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508元,成為百色地區的30個首富村之一,獲得自治區和地、縣“文明示範村”、“小康村建設先進單位”等稱號。

村黨支部書記、自治區勞動模範覃劍征說,龍河村要繼續發揮龍頭作用,帶動全縣高效農業的發展。

龍河村的園田化建設、節水噴灌工程建設、無公害蔬菜生產示範基地建設等,成效喜人。

在龍河充滿豐收喜悅的田野裏,滿眼都是連片待收的各類優質蔬菜,掩映其中的是建起的新農村。

琴華村地處僻遠的田陽縣南部石山區,生產生活條件極為惡劣。

早在1993年,李瑞環來到該村視察,提醒該村要創出一條生態建設與扶貧攻堅相結合的新路來。

多年來,琴華村群眾以興建村公路為契機,大力發展甘蔗生產,全村種植甘蔗麵積達1100畝,成了村民增收的重要產業,逐步擺脫了貧困。

到2001年底,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1083元;貧困發生率由8年前的95%,下降到4%,群眾生活水平有了明顯提高。

全村基本實現了屯屯通自來水、通電、通路,有了閉路電視,新建樓房1169棟,建有生態地頭水櫃92座,生態沼氣池83個。琴華村正在走出貧困,開始向小康生活邁進。

時任田陽縣委書記於開林和縣長張良,笑著說: